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有感

【作者】 唐鑫怡

【机构】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继光实校



【正文】  “孩子们啊!五年来,我拉着你们的手一步一步向前走,我把整个的心都献给了你们。诚然,这颗心也有过疲倦的时刻。而每当它精疲力竭时,孩子们啊,我就尽快来到你们身旁。你们的欢声笑语给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你们的张张笑脸使我的精神重新焕发,你们那渴求知识的目光,激发我去思考。”这是本书末一页上的一段话,字里行间都跳动着乌克兰卓越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献身教育事业、衷心热爱孩子的那颗赤诚之心。
  通读全书,我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与我国新课改下的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不谋而合。
  我国新课改下的教育观强调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师应该关注所有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例如本书第一部分所讲述的“快乐学校”,作者在家访中了解到,学校中的三十一名学生之中,有十一人没有父亲,有两人父母双亡,由于战争和战后严峻的环境,还有不少的家庭亲人之间缺乏应有的良好关系,并且有的家长的行为并不足为孩子的表率,还有的孩子身体有缺陷,性格孤僻……但在这样的严峻的情形下,苏霍姆林斯基依然以满腔的热情投身到教育事业中,关心、热爱每一位孩子,渐渐地,孩子们苍白的脸颊红润起来了,瘦弱的身子也强壮起来了……
  除此之外,我国新课改下的教师观还认为教师应当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写到的“蓝天下的学校”、“幻想之角”、“童话故事会”、“到劳动中去旅行”、“健康乐园”等篇章,也体现了教师作为孩子们学习的引导者逐步诱导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通过欣赏大自然和玩耍游戏学会主动观察大自然、学会主动学习思考。孩子们思想和语言的源头就是他们生活的周围世界,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教授给孩子们的知识不应该只是单纯的事物和现象的标记,更应该是包含情感色彩的,所以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尤其要注意在课程的建设和开发中应当将孩子们生活的周围世界与书本知识联系起来,让他们亲眼看到和亲身感受到身边美好的事物,由此来发展他们饱含情感的思维,让他们享受到艺术地观察世界的幸福。孩子们应当生活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和创作的世界里。当我们要教他们阅读和书写的时候,就应该让他们置身于这种世界。
  同时,“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还告诉我们,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并且学生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更重要的是,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他们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而作为小学生们的老师,更应该尊重孩子们的“无知”。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强调:“教师在教育上的英明就是要让孩子在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都不使他感到他什么都弄不好。”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就更应该坚信这些正处于小学阶段的小孩子们更是具有无限的发展潜能,我们需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教育机智,挖掘孩子们的无限可能。因此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深入地了解儿童的世界,而儿童世界又是一个特殊的世界,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他们自己的一根弦,演奏着他们自己的乐曲,因此,想要孩子们的那颗心与我们相呼应,就得我们自己努力去和上他们的曲调。要进入这个神秘的儿童世界的大门,我们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必得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除此之外,“爱”的主题也贯穿本书始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小学教育工作者,要热爱教育事业,更要热爱学生,还要教会学生“爱”。“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因此,我们的教育除了知识的学习,更要有情感的陶冶,要让孩子们为他们自己和自己的行为而感到自豪,并能维护自己的荣誉和尊严,我们生活在人群之中,要让孩子们的心中有他人。我们要爱孩子,也要让孩子们不但学会爱自己,还要学会爱别人。
  “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像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教育的道路没有尽头,我愿在未来继续匍匐前行,努力向“完美教师”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