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新课改下由美术课堂中 创设问题情境所引发的几个关系
【作者】 周婧瑶
【机构】 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校
【正文】 自2017年新课标出版,就要求普通高中美术课堂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核心素养为本位的美术课堂。这几年来有一个非常热的词,叫做情境化教学,在实践新课标的过程中,渐渐体悟到课堂中各个环节与情境化教学之间的亲密关系,今天在这里想阐述三对关系。
一、德与境
第一种关系就是德与境的关系,简单地说也就是美术课堂的美育根本目的与创设问题情境的关系。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要求我们回归到最真实的情况,现在很多的老师应新课改的要求在课堂上创造各种各样的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学习。比如教师A在美术鉴赏《民间美术》这一堂课中,在课程导入的时候设置了一个民间美术谜语竞猜的游戏,这样的游戏情境的创设可以在短时间内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个游戏情境的创设,却并没有在每一堂课的最开始,在学生对这堂课还充满了一个未知的感觉的时候,把整节课的一个基本问题给呈现出来,在高中美术鉴赏这本书中,每一节课的开始都设置的有几个基本问题,而这个基本问题,是非常有助于帮助学生从文化角度分析和理解本节课的美术作品的,如民间美术这一课的基本问题:谁创作了民间美术?它有怎样的文化内涵、精神价值和艺术形式?简单的来说就是:民间美术产生自哪里?民间美术是什么?民间美术的价值是什么?这里面同时也蕴含着美术课堂中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的。或许我们游戏导入换成这样一个方式来感受一下:新的一年快到了,今年的收成不好,王大娘满脸愁容的坐在自家的炕上,想着马上就要过年了,就会回来的儿子女儿孙子孙女(这时候多媒体可以播放一些配一些剪纸的图片和作品),王大娘想着马上就要团聚的一家人,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又拿起剪刀剪着自己的花花。这个时候老师可以适时发问:简花花,剪纸是为了啥?其实我们对学生的内心能够达成什么样的认知和理解,也就有了一个预期,其实就是民间剪纸反映了人民群众,或者说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好的向往和期望都产自哪里呢?可以想象产生在痛苦和苦难里,正表现了中华民族心怀希望,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这种可以引出基本问题,让学生有很强代入感的真实生活情境的设置,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家国家认同这一坚定价值观取向的教育目标,其实学生价值观的构建才是我们的教育的终极目标而且这种真实的情境会给学生们带来强烈的想要自主探究的欲望,才能做到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的方式会给孩子们整堂课的自主探究带来强有力的支撑。所以说我们在进行情境设置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我们整体的教学设计,结合我们的德育目标,来进行一个深化的思考。
二、真与假
第二种就是真与假的关系,有情境设置的课堂上,就一定会由很多的交流,那课堂上的交流,是不是真交流?我们的课堂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尤其面临赛课时,老师们难免有压力,绝大多数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就想把这个课堂完全的掌控在自己的手中,不要出任何差错,那某种程度上这样就限制了我们的教学设计和表达。赛课前,所有老师都会进行磨课,那么我们的磨课究竟磨的是什么?我认为磨的不是规矩的课堂串词,也不是教师一板一眼的课堂语言表达,而是磨我们的教学设计,磨我们情境问题的设置,通过磨课通过学生的真实反应,我们不断地总结调整,究竟设置什么样的情境问题和任务驱动,且在符合学生学情的情况下,让学生可以进行真实的思考,做出真实的反应,从而产生真实的交流。这个时候学生回答错了,也不怕,通过学生这次真实从而使其他的学生有一次学会的机会。这就是课堂对话的一种真与假。
三、给与生
如果在课堂上可以做到真实的交流,那么势必就会带出下一个关系,给和生,简单地说也就是课堂的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有人说做教育就像催产婆,我们只是催,其实知识就在学生的脑袋里,我们只是给他催生出来,也就是说,我们在课堂上通过真实的交流,如何让学生生成这个知识,而不是给他知识。
其中小组合作讨论的模式在很多老师的课堂交流中都多次出现。比如讲解民间美术这一课中民间美术产品的分类、民间美术产品的寓意等知识点时,老师们都会采取小组讨论的模式,播放图片直奔主题的进行发问,以为小组讨论本身这个模式就是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形式。其实这种小的课堂任务也完全可以创设一个有强代入感的问题情境,比如说针对民间美术产品的寓意这个知识点:首先播放几个不同寓意的民间刺绣产品,比如说有寿桃、百子图等,设问,最亲爱的姥姥要过80大寿了,请在下列产品中选取一个最适合的题材送给姥姥,学生通过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及联系课本文本,一定可以给出全面的分析和答案。
这样创造一个真实问题情境的任务驱动,才可以最大程度去激发孩子自主探究的欲望,同时,我们也不能为了小组讨论而讨论,是这样的形式,的确实可以给每一位学生更多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机会,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自由讨论,是提高鉴赏水平的重要经验过程,一定意义上来说,艺术感受没有对错,有的只是发现和未发现,理解和不理解,个人偏爱与大家共喜之间的差异,所以才有这样一个说法,有1000个读者就1000个哈姆雷特,通过他们的言谈交流和鉴赏感受互相启发,对培养美术鉴赏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其实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习惯于找到一个正确的结论,而不习惯对同一个现象或者问题有不同的解读。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学会尊重理解他人,理解他人与自己的感受存在差异的合理性必然性,对同一问题存在不同看法,并且积极的去沟通和交流,而不是急于认定对错,或者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以上这些都是衡量一个人的社会交流核心素养的重要表现,更是有利于培养美术育人的一个整体观念。所以说这种小组的合作和交流本身并不是美术学科的一个核心素养,但是这些素养显然是大于美术学科素养的更高的一个育人目标。
教师是一个永新的职业,新课标,新动力,新教法,新课堂,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继续聚焦新课标,让美术核心素养在美术课堂上落地生根。
一、德与境
第一种关系就是德与境的关系,简单地说也就是美术课堂的美育根本目的与创设问题情境的关系。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要求我们回归到最真实的情况,现在很多的老师应新课改的要求在课堂上创造各种各样的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学习。比如教师A在美术鉴赏《民间美术》这一堂课中,在课程导入的时候设置了一个民间美术谜语竞猜的游戏,这样的游戏情境的创设可以在短时间内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个游戏情境的创设,却并没有在每一堂课的最开始,在学生对这堂课还充满了一个未知的感觉的时候,把整节课的一个基本问题给呈现出来,在高中美术鉴赏这本书中,每一节课的开始都设置的有几个基本问题,而这个基本问题,是非常有助于帮助学生从文化角度分析和理解本节课的美术作品的,如民间美术这一课的基本问题:谁创作了民间美术?它有怎样的文化内涵、精神价值和艺术形式?简单的来说就是:民间美术产生自哪里?民间美术是什么?民间美术的价值是什么?这里面同时也蕴含着美术课堂中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的。或许我们游戏导入换成这样一个方式来感受一下:新的一年快到了,今年的收成不好,王大娘满脸愁容的坐在自家的炕上,想着马上就要过年了,就会回来的儿子女儿孙子孙女(这时候多媒体可以播放一些配一些剪纸的图片和作品),王大娘想着马上就要团聚的一家人,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又拿起剪刀剪着自己的花花。这个时候老师可以适时发问:简花花,剪纸是为了啥?其实我们对学生的内心能够达成什么样的认知和理解,也就有了一个预期,其实就是民间剪纸反映了人民群众,或者说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好的向往和期望都产自哪里呢?可以想象产生在痛苦和苦难里,正表现了中华民族心怀希望,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这种可以引出基本问题,让学生有很强代入感的真实生活情境的设置,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家国家认同这一坚定价值观取向的教育目标,其实学生价值观的构建才是我们的教育的终极目标而且这种真实的情境会给学生们带来强烈的想要自主探究的欲望,才能做到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的方式会给孩子们整堂课的自主探究带来强有力的支撑。所以说我们在进行情境设置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我们整体的教学设计,结合我们的德育目标,来进行一个深化的思考。
二、真与假
第二种就是真与假的关系,有情境设置的课堂上,就一定会由很多的交流,那课堂上的交流,是不是真交流?我们的课堂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尤其面临赛课时,老师们难免有压力,绝大多数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就想把这个课堂完全的掌控在自己的手中,不要出任何差错,那某种程度上这样就限制了我们的教学设计和表达。赛课前,所有老师都会进行磨课,那么我们的磨课究竟磨的是什么?我认为磨的不是规矩的课堂串词,也不是教师一板一眼的课堂语言表达,而是磨我们的教学设计,磨我们情境问题的设置,通过磨课通过学生的真实反应,我们不断地总结调整,究竟设置什么样的情境问题和任务驱动,且在符合学生学情的情况下,让学生可以进行真实的思考,做出真实的反应,从而产生真实的交流。这个时候学生回答错了,也不怕,通过学生这次真实从而使其他的学生有一次学会的机会。这就是课堂对话的一种真与假。
三、给与生
如果在课堂上可以做到真实的交流,那么势必就会带出下一个关系,给和生,简单地说也就是课堂的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有人说做教育就像催产婆,我们只是催,其实知识就在学生的脑袋里,我们只是给他催生出来,也就是说,我们在课堂上通过真实的交流,如何让学生生成这个知识,而不是给他知识。
其中小组合作讨论的模式在很多老师的课堂交流中都多次出现。比如讲解民间美术这一课中民间美术产品的分类、民间美术产品的寓意等知识点时,老师们都会采取小组讨论的模式,播放图片直奔主题的进行发问,以为小组讨论本身这个模式就是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形式。其实这种小的课堂任务也完全可以创设一个有强代入感的问题情境,比如说针对民间美术产品的寓意这个知识点:首先播放几个不同寓意的民间刺绣产品,比如说有寿桃、百子图等,设问,最亲爱的姥姥要过80大寿了,请在下列产品中选取一个最适合的题材送给姥姥,学生通过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及联系课本文本,一定可以给出全面的分析和答案。
这样创造一个真实问题情境的任务驱动,才可以最大程度去激发孩子自主探究的欲望,同时,我们也不能为了小组讨论而讨论,是这样的形式,的确实可以给每一位学生更多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机会,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自由讨论,是提高鉴赏水平的重要经验过程,一定意义上来说,艺术感受没有对错,有的只是发现和未发现,理解和不理解,个人偏爱与大家共喜之间的差异,所以才有这样一个说法,有1000个读者就1000个哈姆雷特,通过他们的言谈交流和鉴赏感受互相启发,对培养美术鉴赏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其实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习惯于找到一个正确的结论,而不习惯对同一个现象或者问题有不同的解读。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学会尊重理解他人,理解他人与自己的感受存在差异的合理性必然性,对同一问题存在不同看法,并且积极的去沟通和交流,而不是急于认定对错,或者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以上这些都是衡量一个人的社会交流核心素养的重要表现,更是有利于培养美术育人的一个整体观念。所以说这种小组的合作和交流本身并不是美术学科的一个核心素养,但是这些素养显然是大于美术学科素养的更高的一个育人目标。
教师是一个永新的职业,新课标,新动力,新教法,新课堂,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继续聚焦新课标,让美术核心素养在美术课堂上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