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合作探究”的几个重要环节青海省西宁市园山回族学校

【作者】 袁维娜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园山回族学校



【正文】  【摘 要】 高效课堂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要体现层次需要、教学内容要对课程和教材进行整合、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及学习风格来设计。最终达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创造成为课堂的灵魂,让自信伴随学生成长。
  【关键词】 目标;内容;方法方式

  从初中学生的能力水平的实际出发,要形成“高效课堂”模式,教师的压力非但不能舒缓而是进一步增加。仅以初中数学为例,要想真正实现课堂“高效”,教师讲台上的十分钟非要在讲台下磨十天的“洋工”不可。它需要构建并解决好如下几个重要环节。
  一、教学目标设计环节:要体现层次需要,教师不能打着合作探究的旗号任由学生发挥,而自己撒手不管
  新课改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充满激情、释放活力,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益。一节数学课能否充满激情和活力,在于数学教师课前能否正确、科学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然后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工作中,我体会到在制定目标时,应该遵循需要层次学说理论,由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过渡,要考虑学生实际,切不可因为目标过高,学生蹦跳都难以够到,这样就会使学生丧失信心,结果是欲速则不达。需要层次学说认为,人的需要是逐级上升的,当地以及需要的到一定层次的满足以后,高一级的需要就会产生,越高级的需要产生的动机越强有力、越持久。作为教师,力求培养学生的高级需要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那种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减轻老师负担,学生有问题老师可以甩手不管,让学生自己去讨论解决,老师在课堂上好象是一个看客,遇到争执时不指导学生如何解决,只会耽误学生的时间,这种毫无目标设计的课堂绝对谈不上高效课堂。
  满足层次需要的办法是组建课堂学习小组。科学组织好学习小组是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前提,也是符合学生实际、不同层次的体现。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成员的组成既要考虑到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又要考虑他们原有的性格、情感特征等非智力型的合作基础。组内成员要有具体的明确分工,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甚至是专提反对意见的“反对人”,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同时我们还在积极地对分组的形式加以尝试与优化,而不局限于固定不变的分组模式,比如有时为了营造竞争的氛围,尝试按男女生进行分组,有时为了合作探究的密切按兴趣进行分组,也有时为了合作探究的便捷按座位实施小组合作成大组等多种做法。
  二、教学内容设计环节:既要符合新课标要求,又要不拘泥于教材,教师应该具有娴熟驾驭课标、教材的整合能力
  课堂教学的内容,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所在。对学生而言,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也要靠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消化和吸收来达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确定上,教师的回旋余地比较小。因为教学内容在课标和教材上都有所规定。有的教师确定的教学内容远离目标,只打外围战,一节课下来,教师昏昏然,学生茫茫然,事倍而功半;也有些“老”教师对教学内容比较熟悉,往往从经验出发按惯例确定教学内容,并拘泥于课标、教材,不敢越雷池一步,照本宣科,搞得课堂死气沉沉,结果是初衷虽好,结局欠佳。
  确定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至关重要,恰当的教学内容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合作探究的欲望,能够较好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任务的探究中;浅显或粗糙的教学内容只是为合作而合作,不仅达不到预期的合作学习效果,而且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厌倦和反感。因此,设计课堂教学内容,首先应有一定的难度,问题应有一定的挑战性,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小组学习活动的激情;其次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生活价值,活动形式可以生活化,从而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合作中感悟数学的运用性。同时也是保证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的关键之一。比如在教学“平方差公式”一课中,让学生通过多项式相乘的一些特殊形式的例子“(x+1)(x-1)、(a+5)(a-5)、(2x-1)(1+2x)”等等的计算,教师引导学生在简单回忆、思考多项式相乘是如何进行的,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讨论、探究。比一比,哪一组协作得最好?能否发现有什么规律?学生在这种具有激励性的问题情景下,兴趣倍增,情绪高涨。很快就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探究活动中去。随后,教师就借助多媒体对学生合作的成果给予展示,让学生再补充完善,同时把小组的一些想法加以延伸,使每一个组员都切实体验到了自己的一份发现、感受着同学合作的相互作用。这种课堂才是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的高效课堂。
  三、教学方法方式设计环节:要切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是高效课堂的灵魂所在
  “以学生为主体”应该是教师备课过程中的“备学生”环节。首先要对学生知识、能力水平进行分析,真正为学生着想,否则,教师按部就班的完成授课并没有让学生得到质疑,获得新知。其次,要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观察和分析,现实中有依赖性的学生居多,当老师叫合作学习小组代表发言时往往都是自己的一家之言:一个人代替小组,小组的其他组员对此无动于衷。这种情况适合采用小组讨论、听讲、回答问题、学生讲授等相互穿插的授课方法。
  分组研讨是合作探究成功的关键。这里的研讨时间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小组研讨前必须有一个较为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即在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基础之上感知新知,进行思考。第二阶段进行合作研讨,小组成员交流各自思考成果、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开成初步的小组共识,并整理准备汇报。
  我的尝试是: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进行思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积极为学生创设展示思维的条件和机会,有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展示思维,激励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同时也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创造思维活动。例如:在RT△ABC与RT△ADC中,∠B=∠DAC=90°问:增加什么条件能使△ABC与△DAC相似?这一题目为学生的创造思维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在学生的讨论、比赛、归纳中出现了多种增添方案,激起了学生思维的高峰和创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益。
  放手是学生开发潜能的良药,质疑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通道,合作是搭建学生沟通的桥梁,点拨是启迪学生智慧的钥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创造成为课堂的灵魂,让自信伴随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