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探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 尚姗姗

【机构】 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



【正文】  在“三新”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尤其强调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的能力。它也是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在中学阶段应该建立起来的必备能力。刘芃先生指出:“考查学生历史思维的水平,是教学目的和考试目的的一致点。”历史思维能力也与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高度契合、融合共生的。我将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历史教学有深度
  教师的历史知识的教学必须要达到一定深度,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打下基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规律性,大到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小到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如讲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时,先向学生介绍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分为三个时期:17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建立;18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在北美和欧洲进一步建立;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胜利。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途经有三条: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通过资产阶级的改革确立;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确立。这种讲解使学生对资本主义制度有整体概念,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讲授历史知识必须与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能力、涵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相结合,知识和能力、素养是相辅相成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又是进一步获取知识的条件,最后落脚到核心素养的涵养。因此在教学中讲授历史知识时贯彻能力培养,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获得新知,从而涵养核心素养。
  在历史教学中,要达到一定深度,除了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而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和指出历史事实、历史现象或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则是能力训练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比如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根据教材表述可归纳出工业革命三大影响,即生产力迅猛发展、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和两大对立阶级的产生。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和分析:①随着生产力迅猛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增强,他们改变了工场手工业时期或资本主义时期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于是引发了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潮流;②由于英法加紧进行殖民掠夺,引起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从而引发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③由于社会日益分裂成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两大对立阶级从产生的那天起就相互斗争,从而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经过这样挖掘和整理,世界近代史的三大思想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就清晰地显现出来,并为后面单元学习奠基,世界近现代史内容也就有机地融为一体,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层次。
  二、注重调动学生的内驱力
  自信心、意志、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首先,我认为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包含了前人一切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汇。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历史学社会功能的突出表现。因此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这样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就会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
  另外,我还注意用学过的历史思维方法去联系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分析历史现象。例如,在讲到苏联与德国法西斯签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为防范德国的侵略,为作战做了一些准备,加紧东部的开发和经济建设并将重工业迁往东部。这些准备工作为苏联最终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我提到国家对中西部的开发,同学们展开热烈讨论,结果得出了新颖的结论,开发中西部不仅仅是发展了中国经济,还具有战略意义,获得了创造性思维成果。因此这种做法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比较分析能力也得到提高。
  其次,丰富多样的教法也能促使学生思境活新,如增加一些趣味性强的历史故事、古诗,如讲中国近代史时,利用毛泽东的诗词加深学生对史实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注重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学习,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横向迁移,如讲一战二战影响时,讲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平民主思想深人人心,联系语文课中《蒲公英》一课,讲辛亥革命失败时联系鲁迅的文章《药》,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启发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阅读是历史知识积累的最好途径,也是思维能力培养的载体。
  第一,学生要学会阅读课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关注教材目录、单元导言、课导言、正文、各种辅助栏目如学习聚焦、历史纵横、地图、图片、史料阅读,及课后问题探究及学习拓展。
  单元导言是对进行大单元教学的抓手,第一段往往是单元的整体梳理,第二段是课标内容呈现,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我会注重利用正文帮助学生梳理清楚教材的表述结构和逻辑。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2页最后一段是对五四运动影响的描述。第一句说的是五四运动的性质:它是一场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社会革命运动、思想启蒙运动。后面的内容是由三个不同的维度组成,它就像一个石子扔进湖里产生由近及远的涟漪一样。五四运动最直接最近的一圈涟漪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第二圈涟漪是时间线向后扩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五四运动是转折点。第三圈涟漪的时间线往前追溯,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五四运动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样学生们记忆会非常容易,而且从小及大的思维更利于学生理解,学生也能够逐渐学会和熟练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
  第二,要学会独立思考。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教师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如我在讲到元朝中央行政制度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时,学生问道废除原来的“二府三司”,只设中书省,不会出现相权权力过大局面吗?我提醒他和宋朝中央制度的运行相比,他回答二府三司的相互不沟通会影响行政效率,而且还出现冗官、冗费现象。我继续发问,还有其他因素嘛?他在思考的同时,旁边同学已回答出,还有元朝疆域辽阔需要高效的行政效率。因此通过学生自己找问题,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下,学生思考既可调动学习积极性,又可形成竞争机制,既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又避免老师的一言堂,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主要途径
  第一,课堂讨论。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情景,设置明确问题,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如在讲二战中“敦克尔克大撤退”,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交战双方的胜负,一部分学生片面认为“大撤退就是大逃跑,打败了才逃跑呢,当然是英法联军的失败。“经过一番激励争论,加之老师的点拨,要从整个战局的发展变化,用战略的长远的眼光来看此事。于是最终使同学们对此战役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对于双方都有胜负,但德法西斯企图将英法联军主力消灭在法国的阴谋破产。英法为以后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保存了实力。在讨论中,学生们获得各方面的知识,还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第二,充分利用史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下要求学生具备五大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抓手。统编教材下史料之多、之新颖,这就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在平时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方法。第一步,要先看出处,通过材料里边提供的时间、人物、事件来判断是课本中的哪一部分内容。第二步,联想课本中内容来解题。第三步,有的问题要弄清问什么,通过看材料,能否直接找出答案,经常找一些材料题,并逐渐地由易而难布置一些解析题,让学生练习。在重点难点问题突破时要善于借用典型史料,即可增加学生阅读量,又能锻炼学生对史料的熟练运用。课堂上也要增加一些趣味性史料,从细节让历史生动起来,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        
  第三,通过练习提高能力。
  历史教学的练习,不仅使学生深入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还能培养运用技能技巧解题能力,使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准确性。练习要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如一题多练,一个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可当成4道题来做,又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些能使他们某一种思维得到训练的题型,如像选择题可考查学生的多种能力,对比、理解是否准确等,材料题可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归纳、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开放性试题又能锻炼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迁移和发散思维。根据重点难点来讲评,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另外,总结归纳教材内容、知识结构,对旧知识加工梳理,也是锻炼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对所学内容提炼要点,找出规律,清理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清晰的印象。通过小结学习心得的方式进行这方面思维训练。
  总之,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根本,要高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将来步出校门后,可以用于实际生活,在这一点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无法提供的。因此,我们历史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有益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涵养他们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