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钢琴曲《水中倒影》的演奏、 歌曲《燕子》的钢琴伴奏设计
【作者】 陈紫薇 米克拉依·艾山
【机构】 新疆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正文】 《水中倒影》该曲是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写于1905年,是《意象集》第一集中的第一曲,在印象派主义音乐中是一首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同时也是德彪西在在中国最广为流传的一首艺术作品,本文的艺术探讨将从触键、踏板、演奏的音色等角度分析,学习演奏技巧上的解析。
歌曲《燕子》是一首关于我国发展少数国家民族地区哈萨克族的一首民歌,表达的是一种草原上男女之间爱情的歌曲,是一首表达爱情的情歌。经过著名曲作家吴祖强先生的改进,而后又被花图瓦尔夫翻译出来。除了歌曲,他还创作了室内乐和舞曲,这首“燕子”于1954年在莫斯科的一场音乐会上首次亮相。本文将从钢琴伴奏中对歌曲的整体渲染进行辅助的分析。
1、作品简介
《水中倒影》表达分析了当作者在美丽的花园中静坐,孤独的气氛在他的身边飘荡,而他只是给我们展示了一些他的心虚缭乱的心理发展状态。他的眼中看着水面无比美丽的波光,他的心中却沉浸在的阴暗的情绪中,被打乱了的不只是心绪更是一些虚无缥缈却抓不住的渺茫。但这一刻他整个人却沉浸在一种极为梦幻的感受之中,于是用音乐进行记录,记录下自己那一瞬间的强烈体感。这部作品在一些音乐表达上仍然有即兴和动荡的气氛,但它成功地引导人们进入他当时看到和想要表达的画面。曲调开始时,流动的柱式和弦如流水,如被线条穿住的珠子不断滚动,在中间的声部中旋律线上下传递,表达水中的倒影的光影交合。这一连串的曲调和弦,宛如一阵阵温和的风,掠过水面,带出一抹闪闪亮起的光芒。在主旋律进行缓慢的勾勒中,不断得发展变幻和声。在音乐的背景下,详细而深刻的刻画了水中倒影朦胧神秘的意象和水面线条的轮廓。作者想用这首作品可以体现“和声化学”的一些艺术领域的最新研究发现,非常特别。也有人模仿他的这种创作方式--试图交替使用全音阶和五音阶。但无疑无人超越,他是最为成功的案例。
哈萨克族民间歌曲《燕子》其实是一首表达爱情的情歌。歌词主要表达了一个年轻人对自己心爱的人的爱和表白,歌词中的誓言大多是感性的。作为学习一首草原放牧时可能会唱到的歌曲,那么它的旋律发展必然有一部分学生表达出悠扬的情绪,在悠扬的旋律特点之外,也可以充分感受到他们那种具有浓浓的爱意的浓烈氛围,在这其中仿佛还透露着一种想让我们通过音乐就能直接感受体会到的淡淡的忧愁和抑郁的沉思。一个合格的演唱者在开始唱歌的时候就要呼吸顺畅,需要一口气把气息吸进去。尽量不要让听众心里有太大的波动。而作为伴奏者则需要帮助演唱者调整状态,给予一个舒适的前奏进入音乐的过程,不要紧张,保持音乐风格,使得二者相辅相成。
2、设计过程
2.1钢琴曲《水中倒影》的演奏设计
与浪漫主义的发展时期、古典时期、其他乐派作曲家一如:俄罗斯国家民族乐派、北欧地区民族乐派等作曲家们,他们更偏爱并擅长通过使用的优美旋律、细腻演绎、以及歌唱者歌唱的、婉转的、气息悠长的旋律进行线条,风格各具不同,与俄罗斯一个民族乐派表现出来的刚毅和对旋律和声的极致追求也不同,更是与北欧人民民族乐派的音乐教学风格相去甚远。在印象主义之前的乐派大家们,大多都偏爱只进行单声部的旋律音乐线条的创作和演绎,这使得他们的音乐风格成为音乐历史长河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部分,也是印象主义音乐的积淀。
印象主义的音乐中其他声部都只是在音乐中将伴奏作以支撑旋律延展的部分来使用的,而印象主义钢琴音乐的特别之处并不在于它的其他方面,它只是写作的各个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关联的,而每一个部分都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个部分都在表达不同的画面。同时结合所有的部分,用作曲家的手法来描绘作曲家的意图,在那一瞬间就是作者在当时看到或者说是想起的瞬时的场景。因此,如果要在作品中恰当地表达和描摹演奏图像,就必须控制音量和对于音色的微妙把控。
在印象主义钢琴音乐中德彪西更为善于使用一个短小的音乐学习动机和主题音调来进行描绘他的所思所想。在德彪西的钢琴作品中,有很多音乐的表达都是非常碎片化的,只能从和声的写作中获得一些零散的他的思路。
许多表演者在演奏时不愿意长时间使用延音踏板,在他们的逻辑中认为这会导致音效的模糊,从而导致长时间发展保持一个踏板的确造成了一些黏糊的、混乱的听觉感受,这个是无可辩驳的。而此时我们就应进行区分不同音乐中的主要方式表达和装饰性的部分,更精细化的设计音乐的发展,以此作为踏板演奏部分设计的基础。
在音乐的开头部分,说一些音乐的演奏设计。如:由三个单音组成的“水”的动机一直贯穿了两个小节,低音声部的五度和和声音程应该被视作用于巩固调性的主持续音,踏板通过两小节的延续音让这种持续的效果加强。需要注意的是,右手虽然是十六音符,但不能受到限制,应该更自由地在水面上雕刻这种动态的光影效果,这也符合作曲家最初对Tempon rubato的想法。除此外的还有第1-4小节,它也是通过模仿这样逻辑和思路来作为音乐形象和属于的表达。
德彪西一生热爱自然,尤其热爱那些绚丽而短暂的形象。他用自己音乐的方式想象式的赋予了作品进行一个个关于自然中的美好片段,并通过给予这些片段短小的标题的手法,让欣赏者和演奏者之间共建起起一座沟通的桥梁,通过一个标题想传递给听众耳朵里演奏者的所思所想的内容,让这些东西在各个方面展开、分析和联想,让众人一起发现音乐中隐含的美妙,置身于作曲家用魔法创造出的那一幅幅变化无穷的、极为震撼惊喜的自然之景。德彪西也运用他独特的和声组合方式、一些节奏的拼接技巧和调式调性的独特运用,用细腻的音乐笔触创造出如此精致的画面、音乐的纹理和结构,鬼斧神工般的奇思妙想来描绘微风吹拂时水面上的涟漪,阳光照耀时水面上的波光粼粼。德彪西是音乐中使用光影艺术的画家,但他的画笔是钢琴的音符。他用一串音符作为画面的线条,用钢琴的声音描绘这一瞬间,让观众用耳朵听到一幅画面,这种美感是独特的。
德彪西的这首音乐作品在尾声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极富浪漫气息的长达一分多钟的庞大尾声,演奏者可以在这一部分中做更多的理解和深层次的处理。在演奏技术方面来说,是可以更为自由的,但在音乐的处理方面应当是反映我们内心世界如同水面进行一般通过回归生活平静,带着自己一份粼粼波光后的安宁感来演奏,双手在低音声部的和弦应当充分表达出沉稳的感觉,并且发展要求演奏者的双手手指触键整齐,不应当不断出现问题前后不一,和弦错乱感,这是一定要能够避免的演奏失误,这种和弦内的外音在听觉的效果上是极为不恰当的,会将听众从舒缓的画面中脱离乐思。在高音部分的八度演奏中,也要注意手指和手掌的力度控制,要与低音形成鲜明对比,但反差不能是相反的音色处理,要有区别、有关联。
2.2歌曲《燕子》的钢琴伴奏设计
燕子属于新疆哈萨克族民歌,上世纪30年代从哈萨克斯坦传入中国。《燕子》运用了通过中国古调式中的羽调式,且是清乐七声音阶。它有固定的旋律,旋律悠扬悦耳。这是一种可以使用冬布拉边弹边唱的形式的歌曲。本文所用的版本是著名音乐家、作曲家吴祖强先生配伴奏的,作品于1954年在俄罗莫斯科首演,1957年在国家出版社出版。这一首诉说爱情的歌曲,它将对情郎的深情,借物喻人的方式,通过向燕子诉说的形式表达出来。吴祖强先生所配伴的版本,总透露出自然、简单、清新和纯净之感,使用的和声织体丰富,采用的结构十分严谨,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歌曲以第五次跳跃开始,进入哈萨克族民歌通常的悠扬的、潇洒的调子,上升到第四次的音阶,然后循环旋律,落在羽调上。《燕子》伴奏进行部分的写法,是主调还是写法的织体。那么伴奏者就要配合歌手处理音乐,给歌手一个非常轻松的演奏环境。也是因为这个主题的写作,歌手才能准确把握音准和音域,所以一个好的钢琴伴奏者一定要和歌手融为一体,不分你我,互相配合。
第一句歌词“燕子...”而伴奏者要注重情歌上的表达,不仅可以仅是学生充当伴奏的部分,在这种地方也应当积极承担很大一部分通过歌词和演唱者所不能进行表达的情绪。歌手在流畅的歌声中略带悲伤。“燕子...”这里与上半部分相反,声音越逐渐低,要注意使声音的能力稳定的技巧,让下巴尽量放松。伴奏者在这时我们应该进行头脑中有没有意识到曲子要进入正文而做好自己准备。在中间高潮部分的旋律要加快,自然的情绪也会更高,更欢快。伴奏者随之烘托气氛,给演唱者更为舒适的演唱环境。而在即将结束的最后一部分,逐渐转变为悲伤的情绪,慢慢结束。伴奏者给到收拢可以终止音乐的情绪体感。
特别的一点,结尾是40至42小节。和声是从C-E-T6到主和弦,也就是歌曲伴奏的结尾。这一部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哈萨克牧民在草原上的弹唱具有抒情性和自由性,不应过于死板。适当的空白可以给人一种色彩的和谐感,这是基于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对爱人的感情。这源于它本身存在就是我们一个很自由的拍子,类似的有哈萨克民族民歌《嘎哦丽泰》,这样的“留白”是符合中国民歌音乐体裁的韵律的,且这又给演唱者可以自由的空间。第二是,它所使用的乐器是冬不拉,冬不拉的哈萨克民族乐器,冬不拉同时也是弹拨乐。这件乐器的泛音是短暂的,但同样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因此它可以在演奏的效果上有一个长时段的的旋律线。它的dobro的表演特点是歌曲伴奏的一个特点。这整首作品可以从伴奏者的角度为歌手创造一个更好的演唱环境。基本的伴奏结构和特点必须是伴奏音乐和演唱者表达歌曲最合适的方式。
哈萨克族人民多数是以游牧为生活的主要发展方式,那么我们这样的生活学习方式必定会对于他们的音乐理解上有很大的偏颇,所以我建议在此基础上更多的去接触哈萨克族音乐的风格,对于其音乐风格有了更为严格和清晰的把握。所以我们从研究和听辩了很多哈萨克族民歌之后,就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就是他们的音乐常以高扬的曲调开始,接着是长时值的拖腔,这与放牧时在广阔草原上的吆喝与呼喊声是有很大联系的。《燕子》,这首歌的每一个乐句都以这样跳跃的高音音乐开始,开始表现音乐。这些部分都离不开哈萨克族民歌的热情、感情、高亢的歌声和浑厚的气势。所以这也让这首情歌很有感染力。从钢琴伴奏的角度出发来看待这些类似于常识的知识时,也是我作为钢琴伴奏需要把这种音乐的体感传达给演唱者的,所以在演唱者唱“燕子啊”的部分,给到的钢琴伴奏是大串的琶音组,这样会给演唱者草原放牧的悠扬感,也让这个较为舒适的自由拍子不紧绷,演唱者有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3、总结
德彪西的音乐中,如果运用比喻来说,那就是把低声部的纯五度音程视作一个平静的水底,完全协和的音程以及性质也赋子水中清透的斑斓文化色彩。高音和弦就像水面上的微波一样,不断地振动,而中间部分的动机就像水中岸景和远景。如果将这三种不同节奏、纹理和和声组成的声乐部分表现在同一部分,就会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场景。德彪西的音乐发展总是一个具有这样的魅力,让人无限热爱和欣赏。
在《燕子》中最想进行表达的还是学习钢琴音乐伴奏最基本、最关键的部分,一定是与演唱者可以同步。伴奏者必须对“呼吸”一词有深刻的理解,如果只是肤浅的理解,那么这将是一次极为糟糕的合作。不能将演奏钢琴中的自由气质带到其中,看曲谱表达自己呼吸的方式可以带入到作为伴奏者的位置中,这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独奏,一个是“合奏”,一定要具有相互作用区分。因为歌手是这个节目的主角,伴奏者必须清楚自己的位置,不能哗众取宠,制造一些不必要的特别,与对方相处是最好的策略。
参考文献:
[1]陈飚.德彪西《水中倒影》的和声游移特征[J].中国音乐学,2007,(01):133-136
[2]王欣悦.浅析德彪西《水中倒影》的创作和演奏特征[J].北方音乐,2020,(13):11-14
[3]于景.德彪西《水中倒影》印象[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6,(02):100-104
[4]白云,张阳.德彪西《水中倒影》的色彩表现[J].歌海,2010,(01):79-82
[5]徐欣.哈萨克歌曲跨界传播的历史追溯与当代解读[J].中国音乐,2018,(05):93-102
歌曲《燕子》是一首关于我国发展少数国家民族地区哈萨克族的一首民歌,表达的是一种草原上男女之间爱情的歌曲,是一首表达爱情的情歌。经过著名曲作家吴祖强先生的改进,而后又被花图瓦尔夫翻译出来。除了歌曲,他还创作了室内乐和舞曲,这首“燕子”于1954年在莫斯科的一场音乐会上首次亮相。本文将从钢琴伴奏中对歌曲的整体渲染进行辅助的分析。
1、作品简介
《水中倒影》表达分析了当作者在美丽的花园中静坐,孤独的气氛在他的身边飘荡,而他只是给我们展示了一些他的心虚缭乱的心理发展状态。他的眼中看着水面无比美丽的波光,他的心中却沉浸在的阴暗的情绪中,被打乱了的不只是心绪更是一些虚无缥缈却抓不住的渺茫。但这一刻他整个人却沉浸在一种极为梦幻的感受之中,于是用音乐进行记录,记录下自己那一瞬间的强烈体感。这部作品在一些音乐表达上仍然有即兴和动荡的气氛,但它成功地引导人们进入他当时看到和想要表达的画面。曲调开始时,流动的柱式和弦如流水,如被线条穿住的珠子不断滚动,在中间的声部中旋律线上下传递,表达水中的倒影的光影交合。这一连串的曲调和弦,宛如一阵阵温和的风,掠过水面,带出一抹闪闪亮起的光芒。在主旋律进行缓慢的勾勒中,不断得发展变幻和声。在音乐的背景下,详细而深刻的刻画了水中倒影朦胧神秘的意象和水面线条的轮廓。作者想用这首作品可以体现“和声化学”的一些艺术领域的最新研究发现,非常特别。也有人模仿他的这种创作方式--试图交替使用全音阶和五音阶。但无疑无人超越,他是最为成功的案例。
哈萨克族民间歌曲《燕子》其实是一首表达爱情的情歌。歌词主要表达了一个年轻人对自己心爱的人的爱和表白,歌词中的誓言大多是感性的。作为学习一首草原放牧时可能会唱到的歌曲,那么它的旋律发展必然有一部分学生表达出悠扬的情绪,在悠扬的旋律特点之外,也可以充分感受到他们那种具有浓浓的爱意的浓烈氛围,在这其中仿佛还透露着一种想让我们通过音乐就能直接感受体会到的淡淡的忧愁和抑郁的沉思。一个合格的演唱者在开始唱歌的时候就要呼吸顺畅,需要一口气把气息吸进去。尽量不要让听众心里有太大的波动。而作为伴奏者则需要帮助演唱者调整状态,给予一个舒适的前奏进入音乐的过程,不要紧张,保持音乐风格,使得二者相辅相成。
2、设计过程
2.1钢琴曲《水中倒影》的演奏设计
与浪漫主义的发展时期、古典时期、其他乐派作曲家一如:俄罗斯国家民族乐派、北欧地区民族乐派等作曲家们,他们更偏爱并擅长通过使用的优美旋律、细腻演绎、以及歌唱者歌唱的、婉转的、气息悠长的旋律进行线条,风格各具不同,与俄罗斯一个民族乐派表现出来的刚毅和对旋律和声的极致追求也不同,更是与北欧人民民族乐派的音乐教学风格相去甚远。在印象主义之前的乐派大家们,大多都偏爱只进行单声部的旋律音乐线条的创作和演绎,这使得他们的音乐风格成为音乐历史长河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部分,也是印象主义音乐的积淀。
印象主义的音乐中其他声部都只是在音乐中将伴奏作以支撑旋律延展的部分来使用的,而印象主义钢琴音乐的特别之处并不在于它的其他方面,它只是写作的各个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关联的,而每一个部分都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个部分都在表达不同的画面。同时结合所有的部分,用作曲家的手法来描绘作曲家的意图,在那一瞬间就是作者在当时看到或者说是想起的瞬时的场景。因此,如果要在作品中恰当地表达和描摹演奏图像,就必须控制音量和对于音色的微妙把控。
在印象主义钢琴音乐中德彪西更为善于使用一个短小的音乐学习动机和主题音调来进行描绘他的所思所想。在德彪西的钢琴作品中,有很多音乐的表达都是非常碎片化的,只能从和声的写作中获得一些零散的他的思路。
许多表演者在演奏时不愿意长时间使用延音踏板,在他们的逻辑中认为这会导致音效的模糊,从而导致长时间发展保持一个踏板的确造成了一些黏糊的、混乱的听觉感受,这个是无可辩驳的。而此时我们就应进行区分不同音乐中的主要方式表达和装饰性的部分,更精细化的设计音乐的发展,以此作为踏板演奏部分设计的基础。
在音乐的开头部分,说一些音乐的演奏设计。如:由三个单音组成的“水”的动机一直贯穿了两个小节,低音声部的五度和和声音程应该被视作用于巩固调性的主持续音,踏板通过两小节的延续音让这种持续的效果加强。需要注意的是,右手虽然是十六音符,但不能受到限制,应该更自由地在水面上雕刻这种动态的光影效果,这也符合作曲家最初对Tempon rubato的想法。除此外的还有第1-4小节,它也是通过模仿这样逻辑和思路来作为音乐形象和属于的表达。
德彪西一生热爱自然,尤其热爱那些绚丽而短暂的形象。他用自己音乐的方式想象式的赋予了作品进行一个个关于自然中的美好片段,并通过给予这些片段短小的标题的手法,让欣赏者和演奏者之间共建起起一座沟通的桥梁,通过一个标题想传递给听众耳朵里演奏者的所思所想的内容,让这些东西在各个方面展开、分析和联想,让众人一起发现音乐中隐含的美妙,置身于作曲家用魔法创造出的那一幅幅变化无穷的、极为震撼惊喜的自然之景。德彪西也运用他独特的和声组合方式、一些节奏的拼接技巧和调式调性的独特运用,用细腻的音乐笔触创造出如此精致的画面、音乐的纹理和结构,鬼斧神工般的奇思妙想来描绘微风吹拂时水面上的涟漪,阳光照耀时水面上的波光粼粼。德彪西是音乐中使用光影艺术的画家,但他的画笔是钢琴的音符。他用一串音符作为画面的线条,用钢琴的声音描绘这一瞬间,让观众用耳朵听到一幅画面,这种美感是独特的。
德彪西的这首音乐作品在尾声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极富浪漫气息的长达一分多钟的庞大尾声,演奏者可以在这一部分中做更多的理解和深层次的处理。在演奏技术方面来说,是可以更为自由的,但在音乐的处理方面应当是反映我们内心世界如同水面进行一般通过回归生活平静,带着自己一份粼粼波光后的安宁感来演奏,双手在低音声部的和弦应当充分表达出沉稳的感觉,并且发展要求演奏者的双手手指触键整齐,不应当不断出现问题前后不一,和弦错乱感,这是一定要能够避免的演奏失误,这种和弦内的外音在听觉的效果上是极为不恰当的,会将听众从舒缓的画面中脱离乐思。在高音部分的八度演奏中,也要注意手指和手掌的力度控制,要与低音形成鲜明对比,但反差不能是相反的音色处理,要有区别、有关联。
2.2歌曲《燕子》的钢琴伴奏设计
燕子属于新疆哈萨克族民歌,上世纪30年代从哈萨克斯坦传入中国。《燕子》运用了通过中国古调式中的羽调式,且是清乐七声音阶。它有固定的旋律,旋律悠扬悦耳。这是一种可以使用冬布拉边弹边唱的形式的歌曲。本文所用的版本是著名音乐家、作曲家吴祖强先生配伴奏的,作品于1954年在俄罗莫斯科首演,1957年在国家出版社出版。这一首诉说爱情的歌曲,它将对情郎的深情,借物喻人的方式,通过向燕子诉说的形式表达出来。吴祖强先生所配伴的版本,总透露出自然、简单、清新和纯净之感,使用的和声织体丰富,采用的结构十分严谨,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歌曲以第五次跳跃开始,进入哈萨克族民歌通常的悠扬的、潇洒的调子,上升到第四次的音阶,然后循环旋律,落在羽调上。《燕子》伴奏进行部分的写法,是主调还是写法的织体。那么伴奏者就要配合歌手处理音乐,给歌手一个非常轻松的演奏环境。也是因为这个主题的写作,歌手才能准确把握音准和音域,所以一个好的钢琴伴奏者一定要和歌手融为一体,不分你我,互相配合。
第一句歌词“燕子...”而伴奏者要注重情歌上的表达,不仅可以仅是学生充当伴奏的部分,在这种地方也应当积极承担很大一部分通过歌词和演唱者所不能进行表达的情绪。歌手在流畅的歌声中略带悲伤。“燕子...”这里与上半部分相反,声音越逐渐低,要注意使声音的能力稳定的技巧,让下巴尽量放松。伴奏者在这时我们应该进行头脑中有没有意识到曲子要进入正文而做好自己准备。在中间高潮部分的旋律要加快,自然的情绪也会更高,更欢快。伴奏者随之烘托气氛,给演唱者更为舒适的演唱环境。而在即将结束的最后一部分,逐渐转变为悲伤的情绪,慢慢结束。伴奏者给到收拢可以终止音乐的情绪体感。
特别的一点,结尾是40至42小节。和声是从C-E-T6到主和弦,也就是歌曲伴奏的结尾。这一部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哈萨克牧民在草原上的弹唱具有抒情性和自由性,不应过于死板。适当的空白可以给人一种色彩的和谐感,这是基于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对爱人的感情。这源于它本身存在就是我们一个很自由的拍子,类似的有哈萨克民族民歌《嘎哦丽泰》,这样的“留白”是符合中国民歌音乐体裁的韵律的,且这又给演唱者可以自由的空间。第二是,它所使用的乐器是冬不拉,冬不拉的哈萨克民族乐器,冬不拉同时也是弹拨乐。这件乐器的泛音是短暂的,但同样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因此它可以在演奏的效果上有一个长时段的的旋律线。它的dobro的表演特点是歌曲伴奏的一个特点。这整首作品可以从伴奏者的角度为歌手创造一个更好的演唱环境。基本的伴奏结构和特点必须是伴奏音乐和演唱者表达歌曲最合适的方式。
哈萨克族人民多数是以游牧为生活的主要发展方式,那么我们这样的生活学习方式必定会对于他们的音乐理解上有很大的偏颇,所以我建议在此基础上更多的去接触哈萨克族音乐的风格,对于其音乐风格有了更为严格和清晰的把握。所以我们从研究和听辩了很多哈萨克族民歌之后,就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就是他们的音乐常以高扬的曲调开始,接着是长时值的拖腔,这与放牧时在广阔草原上的吆喝与呼喊声是有很大联系的。《燕子》,这首歌的每一个乐句都以这样跳跃的高音音乐开始,开始表现音乐。这些部分都离不开哈萨克族民歌的热情、感情、高亢的歌声和浑厚的气势。所以这也让这首情歌很有感染力。从钢琴伴奏的角度出发来看待这些类似于常识的知识时,也是我作为钢琴伴奏需要把这种音乐的体感传达给演唱者的,所以在演唱者唱“燕子啊”的部分,给到的钢琴伴奏是大串的琶音组,这样会给演唱者草原放牧的悠扬感,也让这个较为舒适的自由拍子不紧绷,演唱者有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3、总结
德彪西的音乐中,如果运用比喻来说,那就是把低声部的纯五度音程视作一个平静的水底,完全协和的音程以及性质也赋子水中清透的斑斓文化色彩。高音和弦就像水面上的微波一样,不断地振动,而中间部分的动机就像水中岸景和远景。如果将这三种不同节奏、纹理和和声组成的声乐部分表现在同一部分,就会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场景。德彪西的音乐发展总是一个具有这样的魅力,让人无限热爱和欣赏。
在《燕子》中最想进行表达的还是学习钢琴音乐伴奏最基本、最关键的部分,一定是与演唱者可以同步。伴奏者必须对“呼吸”一词有深刻的理解,如果只是肤浅的理解,那么这将是一次极为糟糕的合作。不能将演奏钢琴中的自由气质带到其中,看曲谱表达自己呼吸的方式可以带入到作为伴奏者的位置中,这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独奏,一个是“合奏”,一定要具有相互作用区分。因为歌手是这个节目的主角,伴奏者必须清楚自己的位置,不能哗众取宠,制造一些不必要的特别,与对方相处是最好的策略。
参考文献:
[1]陈飚.德彪西《水中倒影》的和声游移特征[J].中国音乐学,2007,(01):133-136
[2]王欣悦.浅析德彪西《水中倒影》的创作和演奏特征[J].北方音乐,2020,(13):11-14
[3]于景.德彪西《水中倒影》印象[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6,(02):100-104
[4]白云,张阳.德彪西《水中倒影》的色彩表现[J].歌海,2010,(01):79-82
[5]徐欣.哈萨克歌曲跨界传播的历史追溯与当代解读[J].中国音乐,2018,(05):9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