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作者】 朱滨燕
【机构】 浙江省义乌市西江小学
【正文】 【摘 要】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自学的“气氛”,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地发挥,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渠道。
【关键词】 激发动机;自学探究;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运用多种途径来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学生有了这种能力,不仅可以使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地获得各种知识,而且可以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丰富知识。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优化小学数学课堂呢?
一、提高学生自学意识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和简单地传递、复制书本知识,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识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构建当前学习内容。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了学习新知识,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具备先前的知识并不意味一定能学到、学好新的知识。例如在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首先让学生回想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思考能否把圆也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接着让学生分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评价统一,补充完善各组的思维方法。整个活动过程,通过教师激活学生的知识积淀,面对新问题自然而然地利用先前经验进行真实的认识过程,亲自体验到前后经验的对比和变化历程,心灵产生深深地震动,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收获。
二、激发自学动机,提高自学兴趣
学生获得知识的途经无非有两个,或从别人的传授中获得,或从自己的学习中获得,而通过自学获得的知识往往会记得更牢。并且,学生通过自学获得新知时,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这在一般学习中是不可能体会到的。所以,提高学生的自学兴趣,是比较关键的,让学生战胜自我,投入进去,坚持到底,争取成功。可通过一些科学家的例子来说服学生。我介绍了曾被人称“低能儿”的爱迪生,他通过刻苦自学,终于成为发明大师;著名数学大师华罗庚,出身贫寒,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却凭着超人的意志登上数学的高峰。这些典型实例,使学生受到启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学的兴趣和信心。教师还要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注意这方面的引导和鼓励,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要让学生都有信心相信自己能行,大力宣传倡导自学的重要意义,介绍自学经验,强调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对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成绩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自学,让他们产生自学的愿望,以便形成正确的自学动机。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学数学能力时,一方面要对学生说明进行自学数学的意义,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增强自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成功后有了学习兴趣,在失败时能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强化学习动机。使学生从教师“指路”学习,变成自己“找路”学习。
三、指导课堂合作,提高自学效率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指导学生课堂合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创设合作的机会。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适时引导,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因此,教师要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激励学生合作。比如,教学“步测、目测”时,教师可以设置实践活动测量操场,学生在步测中既要保持步伐大小基本一致,又要数步数,如果测量效果不理想,教师可以布置两人一组,一人走一人数,给学生合作的机会;教授统计图表时,有的统计图表在正面,可有关的分析、问题却在反面,学生阅读不方便,教师可以布置同桌合作,一正一反,便于阅读。这些做法都可以激励学生合作的兴趣。2.形成合作的习惯。有了合作的需要,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小组。根据班级情况,通常是前后桌形成一个“四人小组”,部分人数不合适的,可建立若干个“六人小组”,这样分组便于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再有意识地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感,组内就会出现“互帮互助,扶携共进”的良好氛围,达到合作的另一层意义——共同提高。
四、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
《新课标》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自学时间和空间,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自学《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已经不再像初始阶段那样只是随便看看书,而是会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生会在书上用铅笔写出自己思考的问题:“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在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在自学时就掌握了三角形面积公式,即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自学检测表明学生的自学是有效的。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验证这个公式,从而透彻地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五、做好准备后,让学生自学
现在我们有一部分教师,嘴里说着:“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去说,去讨论”。但在实际教学中,始终不愿意相信学生的能力,对学生不放心,认为只有自己讲学生才会。实际上,这种思想是大错特错的,因为学生只有在实践中,他们的学习能力、自学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和发展。在教学中,我们要放手让学生自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在当前教育形势下,教师要有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顺应世界发展的人才.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要与时俱进,在不忽视教师指导、引导、诱导的前提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创新,发展个性.真正做到授人以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慧.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新课程,2020.
[2]黄慧玲.小学数学教育学.考试周刊,2021.
【关键词】 激发动机;自学探究;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运用多种途径来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学生有了这种能力,不仅可以使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地获得各种知识,而且可以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丰富知识。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优化小学数学课堂呢?
一、提高学生自学意识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和简单地传递、复制书本知识,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识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构建当前学习内容。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了学习新知识,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具备先前的知识并不意味一定能学到、学好新的知识。例如在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首先让学生回想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思考能否把圆也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接着让学生分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评价统一,补充完善各组的思维方法。整个活动过程,通过教师激活学生的知识积淀,面对新问题自然而然地利用先前经验进行真实的认识过程,亲自体验到前后经验的对比和变化历程,心灵产生深深地震动,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收获。
二、激发自学动机,提高自学兴趣
学生获得知识的途经无非有两个,或从别人的传授中获得,或从自己的学习中获得,而通过自学获得的知识往往会记得更牢。并且,学生通过自学获得新知时,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这在一般学习中是不可能体会到的。所以,提高学生的自学兴趣,是比较关键的,让学生战胜自我,投入进去,坚持到底,争取成功。可通过一些科学家的例子来说服学生。我介绍了曾被人称“低能儿”的爱迪生,他通过刻苦自学,终于成为发明大师;著名数学大师华罗庚,出身贫寒,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却凭着超人的意志登上数学的高峰。这些典型实例,使学生受到启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学的兴趣和信心。教师还要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注意这方面的引导和鼓励,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要让学生都有信心相信自己能行,大力宣传倡导自学的重要意义,介绍自学经验,强调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对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成绩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自学,让他们产生自学的愿望,以便形成正确的自学动机。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学数学能力时,一方面要对学生说明进行自学数学的意义,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增强自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成功后有了学习兴趣,在失败时能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强化学习动机。使学生从教师“指路”学习,变成自己“找路”学习。
三、指导课堂合作,提高自学效率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指导学生课堂合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创设合作的机会。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适时引导,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因此,教师要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激励学生合作。比如,教学“步测、目测”时,教师可以设置实践活动测量操场,学生在步测中既要保持步伐大小基本一致,又要数步数,如果测量效果不理想,教师可以布置两人一组,一人走一人数,给学生合作的机会;教授统计图表时,有的统计图表在正面,可有关的分析、问题却在反面,学生阅读不方便,教师可以布置同桌合作,一正一反,便于阅读。这些做法都可以激励学生合作的兴趣。2.形成合作的习惯。有了合作的需要,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小组。根据班级情况,通常是前后桌形成一个“四人小组”,部分人数不合适的,可建立若干个“六人小组”,这样分组便于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再有意识地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感,组内就会出现“互帮互助,扶携共进”的良好氛围,达到合作的另一层意义——共同提高。
四、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
《新课标》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自学时间和空间,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自学《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已经不再像初始阶段那样只是随便看看书,而是会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生会在书上用铅笔写出自己思考的问题:“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在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在自学时就掌握了三角形面积公式,即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自学检测表明学生的自学是有效的。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验证这个公式,从而透彻地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五、做好准备后,让学生自学
现在我们有一部分教师,嘴里说着:“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去说,去讨论”。但在实际教学中,始终不愿意相信学生的能力,对学生不放心,认为只有自己讲学生才会。实际上,这种思想是大错特错的,因为学生只有在实践中,他们的学习能力、自学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和发展。在教学中,我们要放手让学生自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在当前教育形势下,教师要有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顺应世界发展的人才.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要与时俱进,在不忽视教师指导、引导、诱导的前提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创新,发展个性.真正做到授人以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慧.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新课程,2020.
[2]黄慧玲.小学数学教育学.考试周刊,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