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双减政策下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趣味性的方法
【作者】 陈会丽
【机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102团学校
【正文】 【摘 要】 “双减”政策下,加上课堂多以分数论“英雄”,使得初中思政课过多注重核心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学生知识获取质量,与思政课思想教育和德育作用目标相违背,因此如何在“双减”政策下如何强化思政课对于学生的引导能力,本文认为应该着重提升课堂趣味性,加强学生对于抽象理论知识的的理解和思考,进而坚定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教师应从不断加强学习、结合说好故事和创新教学方式上着手,进一步提升课堂趣味性,使思政课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递,进而引导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趣味性;教学方式
无论在哪种课堂上都存在着以分数论成败的现象,而思政课内容绝大多数都是理论知识,仅强调机械记忆,将不利于思政课作用的发挥,这与思政课的本质相违背,也与新时代教育条件下对于思政课的要求不相适应。而思政课要发挥好思想教育和德育作用,需要学生注重对于政治知识的理解和积累,也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形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各地也配套出台了减轻学生负担,提升教学质量的相应措施。而目前“双减”措施下的教师往往在教学中更多注重核心知识的传授,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为例,课程内容本身具有高度的理论性,容易给人枯燥的感觉,加之课程若欠缺趣味性,将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进而影响学生独立思辨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什么是课堂趣味性呢,首先是学生在课堂上有兴趣听老师讲,对于知识有期待,其实有趣味的课堂应该是由感性上升为理性,有正能量,能够激发出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最后有趣味性的课堂应该教会学生追求美好生活,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那么中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能够在“双减”形式下提高趣味性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以教师为本,全面提升思政教师素养
教师的素养体现在知识能力和“正面积极”形象的引导作用。中学生阶段是一个孩子正式开始对于世界认识的开始,亦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学生开始了人生中的“青春叛逆期”,除了家庭影响之外,教师是能够起到引导的积极作用的,也正是“为人师表”的积极作用要求之下,思政教师的素养提升显的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对教师事业的根本,更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基础,因为只有不断强化思政教师的素养,才能丰满教师“正面积极”的形象,此外,中学生在对于世界的认知上极易“走弯路”,需要中学思政教师合适正确的引导,才能将知识更好的融入自身与社会发展的辩证逻辑关系中,才能有利于思政课教育目标的达成。因此如何做到全面提升思政教师的素养,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将“终身学习”的理念真正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不断累积新的知识,不断丰富自身学识水平,另一方面要善于学习中学生所兴趣的新理念,将其与书本结合,才能构建出学生“感兴趣”的课堂。
(一)保持终身学习是思政提升思政教师素养有利武器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教师向学生输送正确的理论知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亦是思政课的此特点注定中学思政课具有非常高的意识形态实践性,以中学思政课为例,其核心要点不仅要教会学生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建立良好的品行和情感态度,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自身不断学习,完善自身在新时代下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知识跟随时代变化,应学生发展特点影响和引导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和道德准则,提高其对国家、民族和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保持与学生同步学习是打开趣味课堂的关键钥匙
当下的思政课早已与往日不可同日而语,尤其与20年前相比,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对于知识的接收和对世界的认知早已不限于书本,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当下的潮流元素的“学习”,将其在教学设计中与课堂讲解相结合,更加主动去贴近年轻一代,不断增强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才能让学生喜欢思政课。
二、结合抽象理论知识设计讲课故事,提升课堂思考性价值
思政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基本都是理论知识,就像“我讲你知道”一样在意料之中,但却无法从更深层次引发我们的共情认知,因此要从书本中抽象而枯燥的理论知识结合平常学生所熟知的故事着手,将课堂变成一节生动的故事会,从故事中理清理论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激发学生课堂思考能力,以七年级思政课中关于集体章节知识为例:如果直白讲集体,或许学生都能大概明白什么是集体,但自身与集体的关系又是如何,可能会欠缺深度的思考。故以西游记故事为引:唐僧4人1马,历经八十一难取得真经,他们能否算为一个集体?这里当然显而易见,取得成功这个集体每个人都互有分工,最终师徒几人才可“修得正果”那这4人1马,若随便舍弃1人,能否取得成功,此为问题一;在他们这个集体中,每个人的定位又是什么,此为问题二;那换到现实生活中,一个班级是一个集体,那我们每个人在集体中与班级的关系是怎样的?这里就涉及到什么是集体,集体中在各有分工的情况下,若缺少一个,对于集体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再者,每个人在集体中的定位各有不同,但都是有着共同的目标,最后联系现实,我们每个人在班级中,我们互为个体,但也正是我们不一样的个体,有各自的特点组成了集体,即使存在小纠纷,也会因为身处集体,而放下争执为了整体向上而奉献自己的力量。让学生从抽象的“集体”2个字从故事开始,引导学生感性认识集体,明白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从而联系实际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不仅有兴趣听,更能按照课程内在的一些逻辑关系展开有深度的探索。因此,有味的课堂不是老师一讲到底。不是让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是让学生去挖掘教材文本隐藏的问题。带着问题从教材文本中寻找答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中来,从合理的“故事”设计,由理论知识变为感性认知,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索。
三、改进教学方式与手段,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是调节课堂趣味性的良药
传统教学多以师生互动为主,表现为教师单纯讲授课本中的核心知识,学生在课堂中表现为参与程度不高,致使学生缺乏对课程兴趣,因此在课堂的设计过程中,要创新教学方向,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知识的探索欲为目标,增加课堂趣味性和参与程度。
(一)用语言艺术和情感力量丰满课堂
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也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民国时期著名学者梁启趄也提出了“趣味教肓”的理念。因此初中思政课教学过程提升趣味性,目的是在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主要方法应以教材为基础,通过运用语言艺术和情感力量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要富有兴趣的听,双方一起将机械的知识传递,变为共同参与的课堂。
(二)理论与实际多样性相结合讲好思政课
习总书记在思政课如何上时就作出重要讲话: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要求,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例如在讲解《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第二框《活出生命的精彩》时,就可以为同学们介绍六师“马背医生”李梦桃的故事,从而让同学们能更愿意去结合实际理解教材,如果教师单纯的介绍李梦桃,可能同学们的兴致不高,但是如果教师这样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探究平凡与伟大这一对关键词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马背医生”李梦桃,他就是咱们六师的人。”这样结合本地特色的讲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用交流广度承载趣味课堂
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的途径。如果将教学方式比作房屋的墙壁,可以说,课堂交流是思政课课堂趣味性课堂的“承重墙”。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新技术的运用,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渠道更加丰富,师生的交流当然不能局限于书本教材之上。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交友的智慧》中,讲到知识点网络交友的特点时,便在课件中引入了抖音、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多种社交新方式,以增进学生对于网络交友的理解程度,就如何交友树立正确的方向。而现下抖音、微信朋友圈等这些网络产品都不在书本中而日常生活离不开的,通过众所周知的大众事物设例发问,更能吸引初中生广泛参与交流,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比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友谊与成长同行》时,为提升课堂交流的广度,专门设计一个游戏叫“你划我猜”的游戏,让一个同学邀请他在班内的一个好朋友或是关系密切的同学共同参与,游戏过程欢声笑语不断。待游戏结束时由教师结合书本总结友谊的特质。这样的课堂广大学生群体都积极乐意参加,提升了课堂交流的广度,同时在教师的总结中对于知识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四、教学内容相互衔接,做好教学内容的导入
(一)课程主题方向确定
例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主题,从题目上来看,仅从理论上教会学生牢记,虽可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但与我们需要引发学生思考和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这一目标却相去甚远。因此从上一节课内容“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落脚点为切入点,思考我们需要坚持什么来作为课程引入的内容,就不难得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观点。因为新时代的进步是由“人的进步”所创造的,因此就需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课程导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那到底谁是人民,人民干了什么,这些问题是我们首先需要明白的地方,那就以历史为迹,使学生充分了解人民在历史的进程中的重要作用,那我们的课程教学目标就完成了一半,因为学生能充分认识,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那么新时代的发展更需要人民贡献出积极向上的宝贵力量,才能得以成功,也正基于此,才需要我们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五、激发情感认同,促进行动践行
好的课程上,不仅需要学生认知理解,更需要在情感上进行认同,并付于行动。结合于我们当下新时代中国梦的含义,我们可以再次探寻在历史的足迹离我们不远处,结合视频实例,以及生活实例“疫情阻击”中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克难关并取得重大成效,以促进学生在情感上认同人民力量的伟大,并进一步让课堂内容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成就中国梦必定有我”的信念种子,并在今后的生活中,付诸于行动,激发学生勇于担当,敢于迎难向上的决心。
综上所述,中学生本身自在对世界认知探索的初期,是自身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初中思政课具有引导的重要作用,若以书本核心知识的机械传递,学生只是机械的记忆理论知识,不利于思政课的目标达成,因此提升初中思政课堂的趣味性显的尤为重要。具体提升思政课堂的方式是首先思政教师要通过自觉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联系新事物打开学生兴趣的“大门”,再者要使本抽象的理论知识与故事相结合,提升课堂的可讲性和学生思考深度,最后通过改进教学方式,从提升学生参与度、理论与现实结合度以及强化课堂交流广度上,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升课堂趣味性,使思政课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递,进而引导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闫建华,李沂蔓.“以教师为本”理念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J].试题与研究,2022(12):35-37.
[2]王海滨.“双减”背景下基于灵动课堂的中学政治作业优化探索[J].教师,2022(09):60-62.
[3]张尚中.中学政治教学有效性探究[J].新课程研究,2021(18):80-81.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趣味性;教学方式
无论在哪种课堂上都存在着以分数论成败的现象,而思政课内容绝大多数都是理论知识,仅强调机械记忆,将不利于思政课作用的发挥,这与思政课的本质相违背,也与新时代教育条件下对于思政课的要求不相适应。而思政课要发挥好思想教育和德育作用,需要学生注重对于政治知识的理解和积累,也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形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各地也配套出台了减轻学生负担,提升教学质量的相应措施。而目前“双减”措施下的教师往往在教学中更多注重核心知识的传授,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为例,课程内容本身具有高度的理论性,容易给人枯燥的感觉,加之课程若欠缺趣味性,将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进而影响学生独立思辨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什么是课堂趣味性呢,首先是学生在课堂上有兴趣听老师讲,对于知识有期待,其实有趣味的课堂应该是由感性上升为理性,有正能量,能够激发出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最后有趣味性的课堂应该教会学生追求美好生活,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那么中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能够在“双减”形式下提高趣味性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以教师为本,全面提升思政教师素养
教师的素养体现在知识能力和“正面积极”形象的引导作用。中学生阶段是一个孩子正式开始对于世界认识的开始,亦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学生开始了人生中的“青春叛逆期”,除了家庭影响之外,教师是能够起到引导的积极作用的,也正是“为人师表”的积极作用要求之下,思政教师的素养提升显的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对教师事业的根本,更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基础,因为只有不断强化思政教师的素养,才能丰满教师“正面积极”的形象,此外,中学生在对于世界的认知上极易“走弯路”,需要中学思政教师合适正确的引导,才能将知识更好的融入自身与社会发展的辩证逻辑关系中,才能有利于思政课教育目标的达成。因此如何做到全面提升思政教师的素养,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将“终身学习”的理念真正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不断累积新的知识,不断丰富自身学识水平,另一方面要善于学习中学生所兴趣的新理念,将其与书本结合,才能构建出学生“感兴趣”的课堂。
(一)保持终身学习是思政提升思政教师素养有利武器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教师向学生输送正确的理论知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亦是思政课的此特点注定中学思政课具有非常高的意识形态实践性,以中学思政课为例,其核心要点不仅要教会学生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建立良好的品行和情感态度,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自身不断学习,完善自身在新时代下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知识跟随时代变化,应学生发展特点影响和引导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和道德准则,提高其对国家、民族和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保持与学生同步学习是打开趣味课堂的关键钥匙
当下的思政课早已与往日不可同日而语,尤其与20年前相比,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对于知识的接收和对世界的认知早已不限于书本,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当下的潮流元素的“学习”,将其在教学设计中与课堂讲解相结合,更加主动去贴近年轻一代,不断增强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才能让学生喜欢思政课。
二、结合抽象理论知识设计讲课故事,提升课堂思考性价值
思政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基本都是理论知识,就像“我讲你知道”一样在意料之中,但却无法从更深层次引发我们的共情认知,因此要从书本中抽象而枯燥的理论知识结合平常学生所熟知的故事着手,将课堂变成一节生动的故事会,从故事中理清理论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激发学生课堂思考能力,以七年级思政课中关于集体章节知识为例:如果直白讲集体,或许学生都能大概明白什么是集体,但自身与集体的关系又是如何,可能会欠缺深度的思考。故以西游记故事为引:唐僧4人1马,历经八十一难取得真经,他们能否算为一个集体?这里当然显而易见,取得成功这个集体每个人都互有分工,最终师徒几人才可“修得正果”那这4人1马,若随便舍弃1人,能否取得成功,此为问题一;在他们这个集体中,每个人的定位又是什么,此为问题二;那换到现实生活中,一个班级是一个集体,那我们每个人在集体中与班级的关系是怎样的?这里就涉及到什么是集体,集体中在各有分工的情况下,若缺少一个,对于集体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再者,每个人在集体中的定位各有不同,但都是有着共同的目标,最后联系现实,我们每个人在班级中,我们互为个体,但也正是我们不一样的个体,有各自的特点组成了集体,即使存在小纠纷,也会因为身处集体,而放下争执为了整体向上而奉献自己的力量。让学生从抽象的“集体”2个字从故事开始,引导学生感性认识集体,明白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从而联系实际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不仅有兴趣听,更能按照课程内在的一些逻辑关系展开有深度的探索。因此,有味的课堂不是老师一讲到底。不是让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是让学生去挖掘教材文本隐藏的问题。带着问题从教材文本中寻找答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中来,从合理的“故事”设计,由理论知识变为感性认知,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索。
三、改进教学方式与手段,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是调节课堂趣味性的良药
传统教学多以师生互动为主,表现为教师单纯讲授课本中的核心知识,学生在课堂中表现为参与程度不高,致使学生缺乏对课程兴趣,因此在课堂的设计过程中,要创新教学方向,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知识的探索欲为目标,增加课堂趣味性和参与程度。
(一)用语言艺术和情感力量丰满课堂
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也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民国时期著名学者梁启趄也提出了“趣味教肓”的理念。因此初中思政课教学过程提升趣味性,目的是在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主要方法应以教材为基础,通过运用语言艺术和情感力量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要富有兴趣的听,双方一起将机械的知识传递,变为共同参与的课堂。
(二)理论与实际多样性相结合讲好思政课
习总书记在思政课如何上时就作出重要讲话: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要求,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例如在讲解《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第二框《活出生命的精彩》时,就可以为同学们介绍六师“马背医生”李梦桃的故事,从而让同学们能更愿意去结合实际理解教材,如果教师单纯的介绍李梦桃,可能同学们的兴致不高,但是如果教师这样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探究平凡与伟大这一对关键词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马背医生”李梦桃,他就是咱们六师的人。”这样结合本地特色的讲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用交流广度承载趣味课堂
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的途径。如果将教学方式比作房屋的墙壁,可以说,课堂交流是思政课课堂趣味性课堂的“承重墙”。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新技术的运用,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渠道更加丰富,师生的交流当然不能局限于书本教材之上。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交友的智慧》中,讲到知识点网络交友的特点时,便在课件中引入了抖音、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多种社交新方式,以增进学生对于网络交友的理解程度,就如何交友树立正确的方向。而现下抖音、微信朋友圈等这些网络产品都不在书本中而日常生活离不开的,通过众所周知的大众事物设例发问,更能吸引初中生广泛参与交流,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比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友谊与成长同行》时,为提升课堂交流的广度,专门设计一个游戏叫“你划我猜”的游戏,让一个同学邀请他在班内的一个好朋友或是关系密切的同学共同参与,游戏过程欢声笑语不断。待游戏结束时由教师结合书本总结友谊的特质。这样的课堂广大学生群体都积极乐意参加,提升了课堂交流的广度,同时在教师的总结中对于知识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四、教学内容相互衔接,做好教学内容的导入
(一)课程主题方向确定
例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主题,从题目上来看,仅从理论上教会学生牢记,虽可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但与我们需要引发学生思考和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这一目标却相去甚远。因此从上一节课内容“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落脚点为切入点,思考我们需要坚持什么来作为课程引入的内容,就不难得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观点。因为新时代的进步是由“人的进步”所创造的,因此就需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课程导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那到底谁是人民,人民干了什么,这些问题是我们首先需要明白的地方,那就以历史为迹,使学生充分了解人民在历史的进程中的重要作用,那我们的课程教学目标就完成了一半,因为学生能充分认识,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那么新时代的发展更需要人民贡献出积极向上的宝贵力量,才能得以成功,也正基于此,才需要我们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五、激发情感认同,促进行动践行
好的课程上,不仅需要学生认知理解,更需要在情感上进行认同,并付于行动。结合于我们当下新时代中国梦的含义,我们可以再次探寻在历史的足迹离我们不远处,结合视频实例,以及生活实例“疫情阻击”中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克难关并取得重大成效,以促进学生在情感上认同人民力量的伟大,并进一步让课堂内容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成就中国梦必定有我”的信念种子,并在今后的生活中,付诸于行动,激发学生勇于担当,敢于迎难向上的决心。
综上所述,中学生本身自在对世界认知探索的初期,是自身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初中思政课具有引导的重要作用,若以书本核心知识的机械传递,学生只是机械的记忆理论知识,不利于思政课的目标达成,因此提升初中思政课堂的趣味性显的尤为重要。具体提升思政课堂的方式是首先思政教师要通过自觉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联系新事物打开学生兴趣的“大门”,再者要使本抽象的理论知识与故事相结合,提升课堂的可讲性和学生思考深度,最后通过改进教学方式,从提升学生参与度、理论与现实结合度以及强化课堂交流广度上,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升课堂趣味性,使思政课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递,进而引导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闫建华,李沂蔓.“以教师为本”理念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J].试题与研究,2022(12):35-37.
[2]王海滨.“双减”背景下基于灵动课堂的中学政治作业优化探索[J].教师,2022(09):60-62.
[3]张尚中.中学政治教学有效性探究[J].新课程研究,2021(18):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