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基于现象学视阈下“有效对话”的策略
【作者】 周 磊
【机构】 浙江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悦溪校区
【正文】 【摘 要】 数学教学中有效“对话”体现的是对话主体间的精神相遇、理性碰撞和情感交流的信息联系,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信息敞开”和“彼此接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实现课堂的有效对话,就要让对话凸现教学目标、服务课堂的教学过程。
【关键词】 对话;有效
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是平等、信任、尊重平台上的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数学教学中有效“对话”体现的是对话主体间的精神相遇、理性碰撞和情感交流的信息联系,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信息敞开”和“彼此接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话要去伪存真,实现课堂的有效对话,凸现课堂的教学目标、丰腴课堂的教学内容、彰显数学的教学本质,让每位学生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一、以问题为着眼点,在对话中凸显教学目标
提问深度的把握,提问广度的控制,提问是否有针对性,将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也直接影响教学对话的效果。
(一)问题难易度要符合最近发展区
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提出的问题要留有一定的探索空间。
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北师大版四上)”时,当出示“1.96×5.7+1.96×4.3”后提问:“这题是求两个积的和,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是什么?”“有没有另外的算法?”“可以怎样计算?”“这样的计算简便了吗?”“简便在哪里?”等。这样零碎的提问,几乎没有了探索空间,只要进行简单的判断即可。这样不仅不利于讨论,而且有碍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更会扼杀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应把提问改成“请同学先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并思考哪种方法比较简便,为什么?”学生探索的空间就大大增加了,也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二)问题精准度要凸显对话目标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评价学生、检查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设计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即要依据每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设计问题,不应该离开教学目的节外生枝地提一些又偏又怪的问题,把教材内容搞得支离破碎。
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北师大版五上)”一位教师是这样安排教学的:如果把整个大长方形看作单位“1”,你能用分数表示每块涂色部分的面积吗?在表示出分数后,教师组织学生根据图中分数编出部分加、减算式。在学生完成的情况下,又让同学进行对比,主要区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复习旧知;最后进行解答并以+为例,让学生想一想有几种方法可以计算出结果?在获得多种方法之后,教师又出示了如下题目:+、-、+、++,给足学生时间,通过练习,引发讨论与碰撞,充分暴露原创思维,总结出“用通分法来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通用的方法。
结合上述分析,在凸显对话目标设计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针对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规律性内容设计问题、易混淆的问题或概念设计问题、开放性的内容设计问题等展开对话。
二、以细节为立足点,在对话中服务教学过程
课堂上要尽一切可能让学生融入对话,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对话的欲望,让对话尽可能走向数学的深层,这关键还需要教师立足细节,多纬度全方位去调动学生的对话,去呵护学生的对话,去拓展学生的对话,让对话真正服务我们的教学过程。
(一)在对话中营造和谐氛围服务教学过程
1、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1)直面沟通 连线对话 教学是合作的艺术,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成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在进行情感和思维上的对话,在进行着一场场你来我往的对话,在这样的交流与交锋中,知识点亦被逐步被点化,逐步凸显出来。
(2)群体互动 开放对话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对话教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还实现着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野,从而生成或建构了自己的认识与知识。
如概念课教学时让学生自由地阅读、交流、汇报;几何形体教学时让学生自主地实验、证明、小结;应用题教学时让学生合作解题后,再逐个说出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计算课教学时,让学生独立尝试后对比、发现规律等等。
(3)鼓励提问 积极对话 “什么是学问?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在课堂上只有教师鼓励学生提问,学生才会敢于提问、敢于质疑,这样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才会逐渐发芽、开花、结果。教师在理答的过程中可以遵循小学生好奇、好问、好表现自己、爱受表扬的年龄特点,在课堂里给学生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可以进行“你们还有什么疑问?”“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对XX同学的讲法有什么问题?”等的理答。
2、展现生本个性的自由对话
(1) 巧妙引导 “个性”对话 课本是教学的重要依据和材料。小学数学课本上的知识极富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小学生获取数学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让学生学读数学课本,与课本展开“对话”,点击重点字、词、句,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某位老师引导学生揭示出分数化成百分数(北师大版六上)的一般方法后,让学生研读教材:“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遇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读后,师生之间展开以下对话:
师:在这段话中,有一个词挺特别的,你发现了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1:这里为什么要用上两个“通常”?
生2:两个“通常”的意思相同吗?
生3:这里两个“通常”之外的含义是什么?
生4:第一个“通常”之外的意思是,如果分母扩大若干倍后,正好是10、100、1000时,可以直接把分数化成百分数。如:1/5=20/100=20%。
生5:第一个“通常”之外还有一个意思,当分母缩小若干倍后,也正好是10、100、1000时,可以直接把分数化成百分数。如:28/400=7/100=7%。
生6:第二个“通常”的意思是,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一般保留三位小数。“通常”之外是指有特定要求时,应按要求保留小数位数。
两个“通常”,体现了数学定义的简约性和严密性。课堂以“通常”为突破口,与教材这一文本展开对话,使学生对数学定义的固有内涵和丰富外延获得了个性化的领悟,数学知识的意义在逻辑对话中构建和生成。
(2)拓展课堂 “立体”对话 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与他人,与教材展开对话,而且还要走出课堂,走出教材,运用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展开对话,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在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后给学生布置了写数学日记的练习,其中有位学生这样写道:“三角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这部分知识我学得很好。上课时学习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我放学回家的路上发现建筑工人搭的竹架高高的,数了以下,大约有十多层,叔叔们都用竹竿在竹架上扎了个大大的三角形,竹架就安稳多了。原来是应用了我们数学课本上的知识。数学知识真有用啊”。
3、体现生生思维的开创对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同的理解,经过交流和争论,就可以实现视野的融合,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曾经听某位老师在教完“轴对称图形”后,进行拓展练习时,有以下教学环节:
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图形 ,问学生这是不是一个轴对称图形,于是两种不同的观点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甲方:这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乙方:这不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因为左边和右边不一样。
甲方:从中间画一条线,左边和右边一样大,说明它是轴对称图形。
乙方反驳道:左边和右边一样大就一定是对称图形吗?只有完全重合才是对称图形。
甲方仍然不甘示弱:这个图形从中间对折可以出现一条对称轴。
乙方:谁说从中间对折的这条线就一定是对称轴?
甲方同学终于陷入了沉思……
这位教师巧妙地为学生创设争辩的机会,慷慨地把对话时空让给学生,孩子们有了自由的对话空间,充分发表了自己不同的见解,双方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争论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争论中,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取人之长,学会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教师成为活动的组织策划者,成为课堂活动的热心参与者,不断分享学生思维碰撞的快乐。
(二)在对话中杜绝无效现像服务教学过程
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深挖学生语言背后的思维,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使得教师的理答既有针对性,避免让学生的思维受到干扰,又有发展性。
如“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比1/4的大,这个分数就比1/4大吗?你的判断有根据吗?这样的思考方法是错误的!”教师的这类理答就是其数学知识素养不够造成的。
对于无效理答,其主要原因和教师的语言习惯有关,特别要改正重复学生的发言和一味作简单性理答的习惯。教师可利用自己的课堂 录像、录音进行分析,达到改进目的。
(三)在对话中深挖丰富价值服务教学过程
1、把握时机 引爆对话 叫答一定要在学生对于学习的对象和内容,经过个人的积极探索或与同桌、小组合作研讨的基础上展开,即提问后,让学生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处于激活状态,此时的叫答有助于学生认知的提高和发展。
如搭配中的学问(北师大版三上)一课中:呈现两件上衣、三件下装,每次选一件上衣、一件下装,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学生活动(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摆一摆)
生1:有六种不同的穿法。
教师请他在投影仪上展示搭配的方法,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考。(安静数秒)
师:有谁能看得懂他的搭配方法?
生2:他就是用每件上衣分别去配三件下装,有两件上衣,就有2个3种,所以是六种。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哇?他刚才说2个3种,用算式表示就是……?(停顿数秒)
生3:3×2
师:有和他们想的不一样的吗?(停顿数秒)
生4:我也可以用每件下装分别去配两件上衣,有三件下装,就有3个2种,可以用算式2×3表示
2、及时追问 深入对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追问,可以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有经验的老师经常能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这种思路可行吗?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你们能理解XX同学的思路吗?”“请同学们再想想,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吗?……当然,这对上课教师来说具有较高的挑战性,需要在课堂教学目标和环节目标的把握上非常清晰和恰当,只有做到心中有目标,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追问。
3、具体评价 品质对话 教师在课堂上的理答用语是调动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机制,学生希望得到的不是简单的对错理答,而是对自己的回答作出具体的分析,作出必要的解释,提升发言的品质,从而更开阔视野。这就要求教师平常要有一颗细致入微的心,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实践。
现有课堂的理答“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虽然已经悄然无声,但一味地说“好!”“很好!”“你真棒!”“太棒了!”“很不错!”等生硬、僵化的理答已逐渐形成怪圈,也应改进。应尽量采用一些能带动思维的,鼓励学生思考的,带有启发性或煽动性的评价理答,让评价理答多一份数学味。
4、凸显发展 思维对话 教师在理答用语上要摆正心态,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宽容的课堂氛围,并融入学生的思维世界。在理答的内容上不能进行低层次思维上的机械重复,而应该是一环紧扣一环地引导学生向较高水平的思维层次递进,从而渗透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向“会学”迈进。
综上所述,引领学生走进有效“对话”的课堂,就让数学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 情感得以交融,使数学课堂绽放更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在有效对话中促进数学智慧的生成》凌丽 《江苏教育》2009年第1期
【关键词】 对话;有效
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是平等、信任、尊重平台上的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数学教学中有效“对话”体现的是对话主体间的精神相遇、理性碰撞和情感交流的信息联系,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信息敞开”和“彼此接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话要去伪存真,实现课堂的有效对话,凸现课堂的教学目标、丰腴课堂的教学内容、彰显数学的教学本质,让每位学生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一、以问题为着眼点,在对话中凸显教学目标
提问深度的把握,提问广度的控制,提问是否有针对性,将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也直接影响教学对话的效果。
(一)问题难易度要符合最近发展区
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提出的问题要留有一定的探索空间。
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北师大版四上)”时,当出示“1.96×5.7+1.96×4.3”后提问:“这题是求两个积的和,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是什么?”“有没有另外的算法?”“可以怎样计算?”“这样的计算简便了吗?”“简便在哪里?”等。这样零碎的提问,几乎没有了探索空间,只要进行简单的判断即可。这样不仅不利于讨论,而且有碍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更会扼杀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应把提问改成“请同学先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并思考哪种方法比较简便,为什么?”学生探索的空间就大大增加了,也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二)问题精准度要凸显对话目标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评价学生、检查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设计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即要依据每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设计问题,不应该离开教学目的节外生枝地提一些又偏又怪的问题,把教材内容搞得支离破碎。
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北师大版五上)”一位教师是这样安排教学的:如果把整个大长方形看作单位“1”,你能用分数表示每块涂色部分的面积吗?在表示出分数后,教师组织学生根据图中分数编出部分加、减算式。在学生完成的情况下,又让同学进行对比,主要区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复习旧知;最后进行解答并以+为例,让学生想一想有几种方法可以计算出结果?在获得多种方法之后,教师又出示了如下题目:+、-、+、++,给足学生时间,通过练习,引发讨论与碰撞,充分暴露原创思维,总结出“用通分法来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通用的方法。
结合上述分析,在凸显对话目标设计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针对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规律性内容设计问题、易混淆的问题或概念设计问题、开放性的内容设计问题等展开对话。
二、以细节为立足点,在对话中服务教学过程
课堂上要尽一切可能让学生融入对话,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对话的欲望,让对话尽可能走向数学的深层,这关键还需要教师立足细节,多纬度全方位去调动学生的对话,去呵护学生的对话,去拓展学生的对话,让对话真正服务我们的教学过程。
(一)在对话中营造和谐氛围服务教学过程
1、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1)直面沟通 连线对话 教学是合作的艺术,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成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在进行情感和思维上的对话,在进行着一场场你来我往的对话,在这样的交流与交锋中,知识点亦被逐步被点化,逐步凸显出来。
(2)群体互动 开放对话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对话教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还实现着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野,从而生成或建构了自己的认识与知识。
如概念课教学时让学生自由地阅读、交流、汇报;几何形体教学时让学生自主地实验、证明、小结;应用题教学时让学生合作解题后,再逐个说出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计算课教学时,让学生独立尝试后对比、发现规律等等。
(3)鼓励提问 积极对话 “什么是学问?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在课堂上只有教师鼓励学生提问,学生才会敢于提问、敢于质疑,这样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才会逐渐发芽、开花、结果。教师在理答的过程中可以遵循小学生好奇、好问、好表现自己、爱受表扬的年龄特点,在课堂里给学生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可以进行“你们还有什么疑问?”“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对XX同学的讲法有什么问题?”等的理答。
2、展现生本个性的自由对话
(1) 巧妙引导 “个性”对话 课本是教学的重要依据和材料。小学数学课本上的知识极富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小学生获取数学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让学生学读数学课本,与课本展开“对话”,点击重点字、词、句,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某位老师引导学生揭示出分数化成百分数(北师大版六上)的一般方法后,让学生研读教材:“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遇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读后,师生之间展开以下对话:
师:在这段话中,有一个词挺特别的,你发现了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1:这里为什么要用上两个“通常”?
生2:两个“通常”的意思相同吗?
生3:这里两个“通常”之外的含义是什么?
生4:第一个“通常”之外的意思是,如果分母扩大若干倍后,正好是10、100、1000时,可以直接把分数化成百分数。如:1/5=20/100=20%。
生5:第一个“通常”之外还有一个意思,当分母缩小若干倍后,也正好是10、100、1000时,可以直接把分数化成百分数。如:28/400=7/100=7%。
生6:第二个“通常”的意思是,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一般保留三位小数。“通常”之外是指有特定要求时,应按要求保留小数位数。
两个“通常”,体现了数学定义的简约性和严密性。课堂以“通常”为突破口,与教材这一文本展开对话,使学生对数学定义的固有内涵和丰富外延获得了个性化的领悟,数学知识的意义在逻辑对话中构建和生成。
(2)拓展课堂 “立体”对话 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与他人,与教材展开对话,而且还要走出课堂,走出教材,运用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展开对话,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在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后给学生布置了写数学日记的练习,其中有位学生这样写道:“三角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这部分知识我学得很好。上课时学习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我放学回家的路上发现建筑工人搭的竹架高高的,数了以下,大约有十多层,叔叔们都用竹竿在竹架上扎了个大大的三角形,竹架就安稳多了。原来是应用了我们数学课本上的知识。数学知识真有用啊”。
3、体现生生思维的开创对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同的理解,经过交流和争论,就可以实现视野的融合,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曾经听某位老师在教完“轴对称图形”后,进行拓展练习时,有以下教学环节:
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图形 ,问学生这是不是一个轴对称图形,于是两种不同的观点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甲方:这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乙方:这不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因为左边和右边不一样。
甲方:从中间画一条线,左边和右边一样大,说明它是轴对称图形。
乙方反驳道:左边和右边一样大就一定是对称图形吗?只有完全重合才是对称图形。
甲方仍然不甘示弱:这个图形从中间对折可以出现一条对称轴。
乙方:谁说从中间对折的这条线就一定是对称轴?
甲方同学终于陷入了沉思……
这位教师巧妙地为学生创设争辩的机会,慷慨地把对话时空让给学生,孩子们有了自由的对话空间,充分发表了自己不同的见解,双方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争论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争论中,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取人之长,学会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教师成为活动的组织策划者,成为课堂活动的热心参与者,不断分享学生思维碰撞的快乐。
(二)在对话中杜绝无效现像服务教学过程
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深挖学生语言背后的思维,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使得教师的理答既有针对性,避免让学生的思维受到干扰,又有发展性。
如“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比1/4的大,这个分数就比1/4大吗?你的判断有根据吗?这样的思考方法是错误的!”教师的这类理答就是其数学知识素养不够造成的。
对于无效理答,其主要原因和教师的语言习惯有关,特别要改正重复学生的发言和一味作简单性理答的习惯。教师可利用自己的课堂 录像、录音进行分析,达到改进目的。
(三)在对话中深挖丰富价值服务教学过程
1、把握时机 引爆对话 叫答一定要在学生对于学习的对象和内容,经过个人的积极探索或与同桌、小组合作研讨的基础上展开,即提问后,让学生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处于激活状态,此时的叫答有助于学生认知的提高和发展。
如搭配中的学问(北师大版三上)一课中:呈现两件上衣、三件下装,每次选一件上衣、一件下装,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学生活动(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摆一摆)
生1:有六种不同的穿法。
教师请他在投影仪上展示搭配的方法,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考。(安静数秒)
师:有谁能看得懂他的搭配方法?
生2:他就是用每件上衣分别去配三件下装,有两件上衣,就有2个3种,所以是六种。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哇?他刚才说2个3种,用算式表示就是……?(停顿数秒)
生3:3×2
师:有和他们想的不一样的吗?(停顿数秒)
生4:我也可以用每件下装分别去配两件上衣,有三件下装,就有3个2种,可以用算式2×3表示
2、及时追问 深入对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追问,可以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有经验的老师经常能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这种思路可行吗?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你们能理解XX同学的思路吗?”“请同学们再想想,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吗?……当然,这对上课教师来说具有较高的挑战性,需要在课堂教学目标和环节目标的把握上非常清晰和恰当,只有做到心中有目标,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追问。
3、具体评价 品质对话 教师在课堂上的理答用语是调动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机制,学生希望得到的不是简单的对错理答,而是对自己的回答作出具体的分析,作出必要的解释,提升发言的品质,从而更开阔视野。这就要求教师平常要有一颗细致入微的心,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实践。
现有课堂的理答“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虽然已经悄然无声,但一味地说“好!”“很好!”“你真棒!”“太棒了!”“很不错!”等生硬、僵化的理答已逐渐形成怪圈,也应改进。应尽量采用一些能带动思维的,鼓励学生思考的,带有启发性或煽动性的评价理答,让评价理答多一份数学味。
4、凸显发展 思维对话 教师在理答用语上要摆正心态,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宽容的课堂氛围,并融入学生的思维世界。在理答的内容上不能进行低层次思维上的机械重复,而应该是一环紧扣一环地引导学生向较高水平的思维层次递进,从而渗透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向“会学”迈进。
综上所述,引领学生走进有效“对话”的课堂,就让数学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 情感得以交融,使数学课堂绽放更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在有效对话中促进数学智慧的生成》凌丽 《江苏教育》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