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能力
【作者】 焦萌萌
【机构】 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凤台小学
【正文】 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反映了其学习语文的综合品质,包含语文知识与能力、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因素,内容多元性和学习过程性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综合性、开放性的语文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掌握自主学习本领,促进可持续发展,为造就高素质人材奠定扎实的基础。
为了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能力,教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实践与探索。
一、转变观念,重塑角色,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应致力于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愉悦的、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充分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教学气氛。
1.民主和平等,自主学习的前提
教师在教学中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安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凸现学生主体,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发展。虽然我们的每一堂语文课都是教师设计的,但是在课堂上不应有这样或那样的清规戒律,有目的地拓宽学生自主活动的天地,才能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或教学活动的设计时,我们采用的是与学生商量后再确定的方式,如“你能把读了这段话以后的感想说给大家听吗?”“同学们是否愿意把这段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你是否愿意把你的看法和同桌进行交流?”等等。尽管教学内容是教师预先设定的,但是当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学生的心灵才会舒展,才能身心愉悦地进入学习情境。
2.信任和尊重,自主学习的伙伴
教师应相信学生的能力,小学生尽管年龄小,但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已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给他们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因为急于完成某个环节的教学任务而打断学生的发言或中断学生之间尚很热烈的交流,教师认真耐心的倾听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尊严、权利、灵感和积极性的尊重,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肯定。即使对学习较差的学生,也鼓励其“我能行”的信念,让他们“抬起头来走路”。在教学时,我们经常用“想一想,你肯定会说好的”、“你的见识真广”、“你真聪明,连老师也没想到”、“你的理解确实有独到之处”等语言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在语文学习实践中更愿意积极主动地探索。
3.宽容和激励,自主学习的动力
小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基础的局限,难免常常会表现出幼稚和无知。尤其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探索的结果可能是片面的、错误的,甚至是荒唐可笑的。这时教师的宽容尤为重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摸索他们的思维方式,允许学生出现错误,鼓励学生对教师、教材提出不同的意见,赞赏学生独特的内心体验和感受,保护学生迸发的思维火花。只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学习的过程,教师就要给予肯定。
二、精心设计,优化过程,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不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不高。尤其是语文学习中,由于缺乏好奇心和探究欲,学生很难在学习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更难以解决问题。要突破这一瓶颈,关键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主阵地”,尤其是小学阶段,保障课内自主学习的数量和质量,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提问,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学生的质疑问难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适时地提出问题、以恰当的方式呈现问题,才能激发出学生求知探索的热情,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攻克难点,引导学生人情人境地去学习。
2.合作,建立课堂自主学习的关同体新课程标准摄倡的是:既要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基础的语文知识,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采用“静态分组”和“幼态分组”的方式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3.拓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搞好课堂阅读教学,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教师的一致目标。教师在组织课内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应努力创设条件,让学习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的、有见地的学习。在教学中,我的拓展教学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其一,课前搜集信息,了解、感知课文。如《泉城》一文有关泉水的资料比较丰富,我充分利用和开发那些课外学习资源,让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他们搜集的资料很丰富,内容涉及济南地质构造、泉水分布情况、济南名泉的一些介绍,然后我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进行交流讲述。这些资料与课文的内容相互补充,有助于增进对济南泉水的认识,解决自学时产生的疑问,为深化课文理解奠定了基础。
其二,课后延伸信息,课内带到课外。在教学《桂花雨》一文后,我在结尾这样讲:“作者琦君早已告别了童年,早已离开了母亲,也早已远离了她的故乡浙江,可是她仍然喜欢用自己的笔写童年,写母亲,写故土……”这样使同学们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总之,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教师观念的更新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学生热爱语文并形成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动力。让学生从教师的引导和激励中,在课堂呈现的方式方法中,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激发个性潜能,是时代的必然和新课程的呼唤。
为了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能力,教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实践与探索。
一、转变观念,重塑角色,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应致力于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愉悦的、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充分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教学气氛。
1.民主和平等,自主学习的前提
教师在教学中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安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凸现学生主体,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发展。虽然我们的每一堂语文课都是教师设计的,但是在课堂上不应有这样或那样的清规戒律,有目的地拓宽学生自主活动的天地,才能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或教学活动的设计时,我们采用的是与学生商量后再确定的方式,如“你能把读了这段话以后的感想说给大家听吗?”“同学们是否愿意把这段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你是否愿意把你的看法和同桌进行交流?”等等。尽管教学内容是教师预先设定的,但是当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学生的心灵才会舒展,才能身心愉悦地进入学习情境。
2.信任和尊重,自主学习的伙伴
教师应相信学生的能力,小学生尽管年龄小,但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已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给他们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因为急于完成某个环节的教学任务而打断学生的发言或中断学生之间尚很热烈的交流,教师认真耐心的倾听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尊严、权利、灵感和积极性的尊重,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肯定。即使对学习较差的学生,也鼓励其“我能行”的信念,让他们“抬起头来走路”。在教学时,我们经常用“想一想,你肯定会说好的”、“你的见识真广”、“你真聪明,连老师也没想到”、“你的理解确实有独到之处”等语言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在语文学习实践中更愿意积极主动地探索。
3.宽容和激励,自主学习的动力
小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基础的局限,难免常常会表现出幼稚和无知。尤其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探索的结果可能是片面的、错误的,甚至是荒唐可笑的。这时教师的宽容尤为重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摸索他们的思维方式,允许学生出现错误,鼓励学生对教师、教材提出不同的意见,赞赏学生独特的内心体验和感受,保护学生迸发的思维火花。只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学习的过程,教师就要给予肯定。
二、精心设计,优化过程,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不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不高。尤其是语文学习中,由于缺乏好奇心和探究欲,学生很难在学习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更难以解决问题。要突破这一瓶颈,关键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主阵地”,尤其是小学阶段,保障课内自主学习的数量和质量,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提问,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学生的质疑问难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适时地提出问题、以恰当的方式呈现问题,才能激发出学生求知探索的热情,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攻克难点,引导学生人情人境地去学习。
2.合作,建立课堂自主学习的关同体新课程标准摄倡的是:既要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基础的语文知识,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采用“静态分组”和“幼态分组”的方式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3.拓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搞好课堂阅读教学,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教师的一致目标。教师在组织课内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应努力创设条件,让学习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的、有见地的学习。在教学中,我的拓展教学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其一,课前搜集信息,了解、感知课文。如《泉城》一文有关泉水的资料比较丰富,我充分利用和开发那些课外学习资源,让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他们搜集的资料很丰富,内容涉及济南地质构造、泉水分布情况、济南名泉的一些介绍,然后我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进行交流讲述。这些资料与课文的内容相互补充,有助于增进对济南泉水的认识,解决自学时产生的疑问,为深化课文理解奠定了基础。
其二,课后延伸信息,课内带到课外。在教学《桂花雨》一文后,我在结尾这样讲:“作者琦君早已告别了童年,早已离开了母亲,也早已远离了她的故乡浙江,可是她仍然喜欢用自己的笔写童年,写母亲,写故土……”这样使同学们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总之,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教师观念的更新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学生热爱语文并形成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动力。让学生从教师的引导和激励中,在课堂呈现的方式方法中,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激发个性潜能,是时代的必然和新课程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