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四史”教育培育历史核心素养的路径探析
【作者】 郑淑荣
【机构】 福建省漳州市第五中学
【正文】 【摘 要】 探讨“四史”教育在时代发展、立德树人、历史教学方面的育人价值,论述“四史”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出实施“四史”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四史”教育中通过概念提炼、情境创设、问题导向、组织论证、学科融合培育核心素养的路径,旨在为其他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四史”教育;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202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部署在全社会开展 “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 展史)宣传教育。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应当把“四史” 教育融入历史教学,尤其要把“四史”教育这条有利于提高初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路径落到实处。
一、概念提炼
在概念提炼环节,尤其要重视大概念。大概念是 把分散的知识、技能、观念等作为整体且有意义的概念。大概念处于教学内容的核心位置,大概念的提炼 能够引领学生建构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避免使知识 碎片化。“四史”教育要求教师挖掘“四史”的深层 内涵,确定主题,再设计单元大概念和课时概念。教 师可以以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为出发点提炼大概念:1.党史——党领导中国新 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2.新中国史——社会主义现代化;3.改革开放史——改革开放;4.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在讲述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时,教师可引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概念。
二、情境创设
1.利用名人的家书。
如在讲述抗日战争这段历 史时,教师可用左权将军、郝梦龄将军等人的家书来 创设情境,教育学生。左权将军的家书“叔父!我虽 一时不能回家,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 奋斗。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郝梦龄将军的家书“抱定牺牲决心,不能成功即成仁,为争取最后胜利,使中华民族永存世界上,故成功不必 在我,我先牺牲……为军人者,为国际战亡,死可谓 得其所矣!”真挚、感人,体现出他们舍家为国、心怀天下的爱国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气壮山河 的英雄气概。
2.利用关联度较高的诗词歌赋。
引导学生体会 作者当时的情感,透过诗词歌赋的表象领悟其本质, 能够帮助学生了解革命的艰难,激发学生爱党、爱国、 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例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6 课“戊戌变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谭嗣同的《狱中题壁》,彰显其舍身求法的爱国情怀和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气节,并以鲁迅先生对包括谭嗣同在内的 “中国的脊梁”的评价进一步分析谭嗣同这个人物。又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引导学生探究该诗描述的主要事件,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从而抒发强烈的爱国情感。
3.利用地方史资源。
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本地的“四史”元素,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家乡相关文化知识的理解,厚植学生家国情 怀。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 化,激活课堂教学的活力。如武平县的上将刘亚楼,少将林伟、罗斌、蓝文兆、廖步云,文坛宿将林默涵,老红军谢毕真的事迹和清朝武平县举人林宝树所著书 籍《一年使用杂字文》,都是开展“四史”教育、培养家国情怀的优质资源。
三、问题导向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究,从而理解历史的因果关系和影响。如教师可为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设计以下问题: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的?当时谁在挽救民族危机?效果怎样?教师可以借助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内容,通过互助和辩论,解决问题。
四、组织论证
新课标提出,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要组织 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论证,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分 析、比较、综合、概括等,形成自己的看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组织学生按上述方法进行论证,在了解史实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和历史 的因果关系的基础上,形成某些观点,做出价值判断,达成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如在教学完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 放战争”后,教师可这样组织论证:提供涉及义和团 运动、《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华民国成立、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遵义会议、七七事变、渡江战 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引导学 生选择其中的两个历史事件,说出自己的观点,结合 所学的有关这段时期的中国历史知识进行论述并尝试举例,得出“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等结论。
同时,笔者以为教师要重视开辟论证的路径,让学生通过分析找出两个关联度高的历史事件,如中国 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再通过比较、联系等做出判断,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用若干相关历史事实去论证。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史观解读并且多角度分析、全方位解释历史事件。如在学生学完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后,教师可就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提出两种不同的观点,组织学生基于唯物史观等进行讨论。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有史实支撑,教师就应给予肯定。
“四史”教育与历史以外的其他学科也有紧密联系。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合语文、道德与法治、地理、音乐等多学科内容,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面,让学生提升对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如在学生学习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了解长征的艰难困苦和红军百折不挠、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对党、对红军的崇敬 之情,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结合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学过的守纪等方面的内 容,促进学生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相关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用所学地理知识,了解长征的路线、重大事件发生的地点和该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借助《长征组歌》中所描绘的长征过程、战斗场面和相应的旋律,帮助学生全面认识长征的相关史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感悟。教师通过上述方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让学生敢于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艰难险阻。
参考文献:
[1]金玲瑛.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J].教育艺术,2024(03):85-87.
[2]戴娟.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开展“四史”教育的意义[J].中学教学参考,2023(03):85-87.
[3]陈咏.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人物线教学实践与反思[J].中学课程辅导,2024(09):75-77.
【关键词】 “四史”教育;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202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部署在全社会开展 “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 展史)宣传教育。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应当把“四史” 教育融入历史教学,尤其要把“四史”教育这条有利于提高初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路径落到实处。
一、概念提炼
在概念提炼环节,尤其要重视大概念。大概念是 把分散的知识、技能、观念等作为整体且有意义的概念。大概念处于教学内容的核心位置,大概念的提炼 能够引领学生建构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避免使知识 碎片化。“四史”教育要求教师挖掘“四史”的深层 内涵,确定主题,再设计单元大概念和课时概念。教 师可以以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为出发点提炼大概念:1.党史——党领导中国新 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2.新中国史——社会主义现代化;3.改革开放史——改革开放;4.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在讲述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时,教师可引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概念。
二、情境创设
1.利用名人的家书。
如在讲述抗日战争这段历 史时,教师可用左权将军、郝梦龄将军等人的家书来 创设情境,教育学生。左权将军的家书“叔父!我虽 一时不能回家,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 奋斗。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郝梦龄将军的家书“抱定牺牲决心,不能成功即成仁,为争取最后胜利,使中华民族永存世界上,故成功不必 在我,我先牺牲……为军人者,为国际战亡,死可谓 得其所矣!”真挚、感人,体现出他们舍家为国、心怀天下的爱国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气壮山河 的英雄气概。
2.利用关联度较高的诗词歌赋。
引导学生体会 作者当时的情感,透过诗词歌赋的表象领悟其本质, 能够帮助学生了解革命的艰难,激发学生爱党、爱国、 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例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6 课“戊戌变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谭嗣同的《狱中题壁》,彰显其舍身求法的爱国情怀和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气节,并以鲁迅先生对包括谭嗣同在内的 “中国的脊梁”的评价进一步分析谭嗣同这个人物。又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引导学生探究该诗描述的主要事件,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从而抒发强烈的爱国情感。
3.利用地方史资源。
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本地的“四史”元素,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家乡相关文化知识的理解,厚植学生家国情 怀。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 化,激活课堂教学的活力。如武平县的上将刘亚楼,少将林伟、罗斌、蓝文兆、廖步云,文坛宿将林默涵,老红军谢毕真的事迹和清朝武平县举人林宝树所著书 籍《一年使用杂字文》,都是开展“四史”教育、培养家国情怀的优质资源。
三、问题导向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究,从而理解历史的因果关系和影响。如教师可为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设计以下问题: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的?当时谁在挽救民族危机?效果怎样?教师可以借助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内容,通过互助和辩论,解决问题。
四、组织论证
新课标提出,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要组织 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论证,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分 析、比较、综合、概括等,形成自己的看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组织学生按上述方法进行论证,在了解史实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和历史 的因果关系的基础上,形成某些观点,做出价值判断,达成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如在教学完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 放战争”后,教师可这样组织论证:提供涉及义和团 运动、《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华民国成立、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遵义会议、七七事变、渡江战 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引导学 生选择其中的两个历史事件,说出自己的观点,结合 所学的有关这段时期的中国历史知识进行论述并尝试举例,得出“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等结论。
同时,笔者以为教师要重视开辟论证的路径,让学生通过分析找出两个关联度高的历史事件,如中国 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再通过比较、联系等做出判断,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用若干相关历史事实去论证。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史观解读并且多角度分析、全方位解释历史事件。如在学生学完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后,教师可就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提出两种不同的观点,组织学生基于唯物史观等进行讨论。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有史实支撑,教师就应给予肯定。
“四史”教育与历史以外的其他学科也有紧密联系。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合语文、道德与法治、地理、音乐等多学科内容,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面,让学生提升对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如在学生学习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了解长征的艰难困苦和红军百折不挠、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对党、对红军的崇敬 之情,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结合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学过的守纪等方面的内 容,促进学生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相关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用所学地理知识,了解长征的路线、重大事件发生的地点和该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借助《长征组歌》中所描绘的长征过程、战斗场面和相应的旋律,帮助学生全面认识长征的相关史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感悟。教师通过上述方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让学生敢于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艰难险阻。
参考文献:
[1]金玲瑛.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J].教育艺术,2024(03):85-87.
[2]戴娟.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开展“四史”教育的意义[J].中学教学参考,2023(03):85-87.
[3]陈咏.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人物线教学实践与反思[J].中学课程辅导,2024(09):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