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
【作者】 任迪慧
【机构】 安徽省太和县第ニ小学
【正文】 【摘 要】 小学生处于认知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同时也是思维发展最为活跃的阶段,对世界的认知不断扩展,自我意识逐渐建立。在这个黄金时期,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同时把握小学生心理的敏感性,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二者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正确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同时,发展他们的积极情感,实现学生道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同步提升。基于此,本文抓取小学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两个核心,探究二者的整合措施,以达成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 小学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整合;措施探究
素质教育强调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但是如果仅仅围绕知识技术开展教育活动,是远远达不到这一目标的,因此,要同步开展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德育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即独立存在,也归属于德育教育大框架,将二者有效整合,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形成融合教育模式,对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分析
德育教育是针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开展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态度,解决心理问题、增强心理素质而开展的教育活动,二者之前存在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首先,在教育目标上。德育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使他们成为有德行、有责任感、有社会公德心的公民,遵循社会公序良俗,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正确认识自我,适应环境,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态度,提高自我管理和情绪调控能力,一方面增强心理韧性,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克服心理障碍,更好地应对各种挫折。可见,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本质目标上一致,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其次,在教育内容上。德育教育的内容涉及到伦理道德、道德规范、社会责任等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为情绪管理、人际关系、自我认知和压力应对等,二者都是有关个体的内在品质、情感和态度方面的教育内容。最后,在教育方法上。德育教育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情感交流等方式,重视教师的榜样示范和情感引导,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心理情感疏导、表达、训练等方式,二者都明确了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在方法上能够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在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学生的整体发展,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和强大的心理素质,更加自信、坚强、健康地成长。
二、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策略探究
(一)改变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在传统教育理念的长期桎梏下,教育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方面,教育内容主要以各学科知识技能的单一学习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另一方面,教师主导教学活动,造成师权高于生权,师生关系畸形存在,师生间的沟通和互动不佳,存在隔阂,不利于德育教育的开展。因此,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一步,以增强他们对于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并提高执教能力。为各科教师提供专业的培训,学习更多的教育心理学、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求和方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组建教研团队,鼓励教师之间积极进行教研合作,就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展开探讨,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借鉴,以提高教育质量。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意识、有能力完成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引导和支持。
(二)组织多样化班级活动,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班级中,这也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主阵地,因此,小学教师在实施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班级氛围,和谐融洽的环境能够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积极的作用。在进行班级管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优良的班风、学风,从班规班纪的制定着手,合理奖惩制度,提倡正能量。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建立对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信任,给予他们足够的安全感,从而愿意敞开心扉去沟通交流。同时,要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班级活动。比如,定期组织主题活动,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或者开展知识竞赛,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交流,收获成长。开设班级心理健康工作坊,请心理专家、教师或者家长做客,普及和交流心理健康知识,营造关爱和支持的班级氛围。制定班级互助计划,鼓励学生之间形成互助小组,相互关心和帮助,促进学生间情感的交流,融洽同伴关系。
推进家校合作,提升整合育人效果
家庭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场所,也是影响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家庭环境比较和谐,家长的素质和认知较高,学生在道德品质上的表现就会相对优异,性格也更加开朗、阳光。反之,如果家庭环境不和谐,家长欠缺正确的认知,学生就会在道德品质表现上出现一些问题,性格也会相对内向、胆小、敏感等。因此,小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时,要重视家庭教育,将二者共同作为开展学生教育的主要参与者,积极推进家校合作,以实现资源的优化和整合,提升育人效果。就学校而言,要定期组织交流活动,邀请专家来进行专题讲座和培训,帮助家长了解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自身的责任,增强他们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同时,指导家长学习开展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具备一定的教育能力。鼓励家长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商讨教育方案。就家长而言,要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给予持续关注,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给予他们足够的陪伴,配合学校制定家庭教育计划,优化家庭教育氛围。优化家校互动的方式,灵活应用线上和线下的途径,就学生在学校、在家庭中的表现进行及时的交流沟通,实现对学生的全面了解,从而制定学校——家庭动线流畅的教育体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时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要将二者有效整合,关注学生成长的全面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内心世界、心理状态、价值取向落实到行为表现中去,提高整体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赵俊华.小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探究[J].文理导航,2023(32):76-78.
[2]石静.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的策略——浅谈农村小学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J].安徽教育科研,2023(2):118-120.
【关键词】 小学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整合;措施探究
素质教育强调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但是如果仅仅围绕知识技术开展教育活动,是远远达不到这一目标的,因此,要同步开展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德育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即独立存在,也归属于德育教育大框架,将二者有效整合,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形成融合教育模式,对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分析
德育教育是针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开展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态度,解决心理问题、增强心理素质而开展的教育活动,二者之前存在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首先,在教育目标上。德育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使他们成为有德行、有责任感、有社会公德心的公民,遵循社会公序良俗,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正确认识自我,适应环境,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态度,提高自我管理和情绪调控能力,一方面增强心理韧性,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克服心理障碍,更好地应对各种挫折。可见,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本质目标上一致,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其次,在教育内容上。德育教育的内容涉及到伦理道德、道德规范、社会责任等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为情绪管理、人际关系、自我认知和压力应对等,二者都是有关个体的内在品质、情感和态度方面的教育内容。最后,在教育方法上。德育教育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情感交流等方式,重视教师的榜样示范和情感引导,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心理情感疏导、表达、训练等方式,二者都明确了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在方法上能够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在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学生的整体发展,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和强大的心理素质,更加自信、坚强、健康地成长。
二、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策略探究
(一)改变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在传统教育理念的长期桎梏下,教育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方面,教育内容主要以各学科知识技能的单一学习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另一方面,教师主导教学活动,造成师权高于生权,师生关系畸形存在,师生间的沟通和互动不佳,存在隔阂,不利于德育教育的开展。因此,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一步,以增强他们对于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并提高执教能力。为各科教师提供专业的培训,学习更多的教育心理学、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求和方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组建教研团队,鼓励教师之间积极进行教研合作,就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展开探讨,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借鉴,以提高教育质量。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意识、有能力完成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引导和支持。
(二)组织多样化班级活动,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班级中,这也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主阵地,因此,小学教师在实施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班级氛围,和谐融洽的环境能够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积极的作用。在进行班级管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优良的班风、学风,从班规班纪的制定着手,合理奖惩制度,提倡正能量。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建立对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信任,给予他们足够的安全感,从而愿意敞开心扉去沟通交流。同时,要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班级活动。比如,定期组织主题活动,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或者开展知识竞赛,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交流,收获成长。开设班级心理健康工作坊,请心理专家、教师或者家长做客,普及和交流心理健康知识,营造关爱和支持的班级氛围。制定班级互助计划,鼓励学生之间形成互助小组,相互关心和帮助,促进学生间情感的交流,融洽同伴关系。
推进家校合作,提升整合育人效果
家庭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场所,也是影响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家庭环境比较和谐,家长的素质和认知较高,学生在道德品质上的表现就会相对优异,性格也更加开朗、阳光。反之,如果家庭环境不和谐,家长欠缺正确的认知,学生就会在道德品质表现上出现一些问题,性格也会相对内向、胆小、敏感等。因此,小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时,要重视家庭教育,将二者共同作为开展学生教育的主要参与者,积极推进家校合作,以实现资源的优化和整合,提升育人效果。就学校而言,要定期组织交流活动,邀请专家来进行专题讲座和培训,帮助家长了解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自身的责任,增强他们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同时,指导家长学习开展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具备一定的教育能力。鼓励家长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商讨教育方案。就家长而言,要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给予持续关注,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给予他们足够的陪伴,配合学校制定家庭教育计划,优化家庭教育氛围。优化家校互动的方式,灵活应用线上和线下的途径,就学生在学校、在家庭中的表现进行及时的交流沟通,实现对学生的全面了解,从而制定学校——家庭动线流畅的教育体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时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要将二者有效整合,关注学生成长的全面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内心世界、心理状态、价值取向落实到行为表现中去,提高整体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赵俊华.小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探究[J].文理导航,2023(32):76-78.
[2]石静.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的策略——浅谈农村小学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J].安徽教育科研,2023(2):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