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用三种心理满足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爱好

【作者】 郝涵涵

【机构】 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黄河小学



【正文】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表现得较为突出的一点是重认识,轻情感,即人们称之为以学科为本位的“目中无人”的教学。这种教学把生动的、复杂的数学学习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框框中,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这也可能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原因之一。  
  教学过程是师生生命的组成部分,学习知识的过程也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与爱好,则是学生获得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情感体验的重要因素。  
  本文拟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用三种心理满足的方式来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爱好。  
  一、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人与生俱来是有好奇心的,这种好奇心在年龄越小的人的身上表现得越为强烈。他们愿意尝试对他们来说是新的事物,愿意经历他们没有经历的过程。表现在数学课堂上愿意成为学习活动的亲历者,渴望成为数学结论的发现者。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就要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去猜想、去提问、去验证。  
  如《可能性》一课,教师在一个纸盒里放入5个红色球和5个蓝色球,请学生从纸盒里摸球:  
  师:“在摸之前请你猜一猜可能摸出哪种颜色的球?”  
  生甲:“我猜一定能摸出红色球。”
  生乙:“我猜一定能摸出蓝色球。”
  生丙:“我猜可能摸出蓝色球,也可能摸出红色球。”  
  这些猜测活动很好地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有了兴趣,感到好奇,产生了试一试的愿望。接着教师就顺水推舟,放手让学生通过亲自操做去求证,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在尝试和体验中好奇心得到满足,从而发展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爱好。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不断创造条件和机会使这种好奇心得到满足。长此以往,就能使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持久稳定。  
  二、满足学生的归属心理。  
  所谓归属心理,就是几乎所有学生都有一种强烈愿望希望自己成为班集体中的重要一员,他们希望自己被班集体接纳认可,并在集体中表现出来对别人的影响力。这种心理一旦得到满足,他会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为了保住这个位置,他会有更大的兴趣去参加集体活动,争取在活动中不断有出色的表现。数学课堂中满足儿童这种心理较好的方式是倡导合作学习。我们在听课中经常会看到类似这样的情景:  
  教师在讲台上出示一个包装盒,目的是想让学生认识长方体。他首先让学生观察,然后回答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学生们纷纷举起手来,有的还使劲地举得高高的,希望老师能提问到自己。当然也有学生不敢举手,眼睛也不敢看老师,惟恐老师提问到自己。老师叫小明回答,下面是一段对话:  
  A生:这是一个包装盒。  
  老师:再仔细看看,到底是什么?
  A生:是一个方形的盒子。老师:它的名字叫什么?  
  A生:长方形。老师:不对。  
  坐在A生旁边的B生突然举起了手,老师叫她回答。B生说:“是一个长方体。”老师马上说:“对,你真聪明!表扬她!”“棒,棒,你真棒!”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B生的成功、聪明,是建立在A生的失败和笨的基础上的。B生获得成功必然导致A生承受失败的痛苦。试想,如果一个同学在老师的再三追问下,怎么回答都不对,另一些同学就会吸取他的教训,从另一个角度想,一下就答对了,因为他有了前车之鉴。如果是合作的课堂,在小组讨论时,B生对A生的回答补充、纠正,那B生的成功是集体合作的结晶,教师以小组为整体奖励。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为了维护自尊,在看待自己的行为时,习惯用内部归因来解释成功(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用外部归因来解释失败(将失败归因于环境等因素)。在合作的情况下,A生会将失败归因于同伴(小组)讨论不够,这样不会伤害到A生的自尊心,不会使A生产生失败的体验,而认为A生的成功是他们集体讨论的结果。由于满足了心理归属,那么下次讨论时,他还会积极发言,依然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三、满足学生的趋美冲动。  
  学习的个体——学生们天生具有一种趋美冲动,即对美的样式的敏感性和选择性。当一个学习个体,面对具有很强魅力的学习对象时,在趋美冲动的作用下,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来,形成求知需求,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孜孜不倦地去渴求、去欣赏、去品味。如果他面对的不是很有魅力的学习对象时,那么他就不会表现出强烈的积极的情绪,就很难产生积极的享受学习的情感体验。
  新课标实验教材,版式灵活,图文并茂,色彩丰富。比起以前,学生乐于亲近教材、阅读教材。我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去发现、欣赏教材中的美,从而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体验。  
  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21页第3题是这样的:  
  这道题处处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道题,你有什么发现?  
  生1:这里有96盆漂亮的月季花。
  生2:两个同学想把这些花摆成一些好看的图案。  
  生3:小芳想6盆花为一组摆成一个美丽的三角形。96÷6=16(个)能摆16个这样的三角形。  
  生4:小东想8盆为一组摆成一个正方形。96÷8=12(个)能摆12个这样的正方形。  
  生5:我有不同的摆法。  
  师6:同学们,如果让你来帮助设计,你打算怎样摆呢?  
  这时,同学们兴趣高涨,有的在思考,有的在纸上画出草图。  
  生7:我想4盆一组摆成圆形更好看,96÷4=24(个)可以摆24个这样的圆形。生8:我想5盆一组也摆成圆形,96÷5=19(个)……1(盆)可以摆成19个这样的圆形,剩余1盆放在一个圆形里当圆心。  
  生9:……  
  这道题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利用刚刚学过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在解决了两个问题之后,目的基本达到,但此时学生没有满足,他们想展示一下自己创造美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创造机会满足他们的要求,给他们一次当设计师的机会。从学生那充满灵性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对这部分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此外如学生学习轴对称图形之后让学生动手剪出自己想像中的对称图形;学习找规律之后让学生创造规律美化生活;学了图形的拼组之后让学生动手拼出美丽的图案等,都是一些成功的做法。原因就是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满足了学生的趋美冲动。  
  四、满足学生自己做主的愿望。 
  心理研究表明,小学生有一种强烈的独立意识,那就是自己的事情想自己做主。实践也证明,如果条件合适时,给学生做主的机会,他们住住会把事情处理得比较恰当。当学生自己努力把事情做好后,他们会有强烈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这也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培养学生主人翁责任感。  
  小学数学沿海版四年级下册统计的内容为:统计停车场里各种车辆的数量。我感觉这个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师:同学们,我们班要举行一次球类运动比赛,选哪一项比赛好呢?
  生:篮球。  
  生:乒乓球。  
  生:羽毛球。  
  生:……  
  师:听谁的好呢?  
  生:投票决定,看喜欢哪项的同学最多,就举行那一项比赛。  
  学生都觉得投票决定这个办法公平,接着就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到统计的过程。当统计表画出来之后,发现喜欢篮球的同学最多。同学们都同意举行篮球赛。当时正好校长也在听课,我调整了教学方案,我觉得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做主的机会。便马上说:“同学们这么喜欢篮球,今天刚好校长也在,有什么话要对校长说吗?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我看得出来,很多学生把目光投向校长有话想说,但又有些不敢。我随即进行了鼓励,这时有一个男同学慢慢地举起了手,我把机会给了他,这位同学说:“校长您好,同学们这么喜欢篮球,以后我们学校多搞一些篮球活动好吗?”校长笑着说:“好!”同学们看到校长面带笑容,胆子也大起来,另一位同学站起来就说:“校长,我们学校体育馆里的篮球很多都已经坏了,希望校长能找人修理一下或是再买一些回来。”校长微笑着说:“好的,我会马上处理这件事的。”我马上建议同学们抱以热烈的掌声,一方面是为校长听得进同学们的建议,更主要的是为同学们的精彩表现。  
  这个环节是我临时加进去的,同学们的精彩表现也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看得出来,这节课同学获得了强烈的心理满足。之所以会取得这样的效果,是因为这节课自始至终,处处给学生一种当家做主的感觉。从比赛项目的确定,到后来给校长提建议都由学生自主决定。这个过程使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说了算。学生不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有着很强的主观能动性。数学教学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创造机会,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总之,课堂中的学习是以学生的好奇心、兴趣为基础的,以学生的积极性为动力的。学习过程中良好的情感体验不仅对学习过程有重要的启发、激励、维持、调控作用,而且与学习态度的形成、信仰的确立、个性的完善都息息相关。缺乏情感的融入,学习将无法在人的心灵中,在人生中留下震撼。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