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教育培养的方法与策略
【作者】 熊诗梦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沿口第三幼儿园
【正文】 【摘 要】 分享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有助于更好的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根据现实幼儿情况,幼儿园实施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培养势在必行。本文首先分析影响分享行为的因素,幼儿分享行为教育的依托然后提出了幼儿分享行为教育培养的方法。
【关键词】 幼儿分享行为;教育培养;方法与策略
近几年来,尽管国家放开了生育政策,但仍然二胎生育率不高。当今的幼儿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是家中的小“皇帝”,父母心中的的宝贝,对孩子难免有些娇惯,一切要求尽量满足。在孩子幼小的心里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孤僻、独占心强、合作意识差,缺乏分享的意识和经验。无论什么玩具只能自己玩,不给别人玩;见到喜爱的东西就要,若是不给他就会哭或者告状;有的就争抢玩具,想玩得不到就伤害别人,踢人或者抓人。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人分享的品质。善于与他人分享是时代的要求。
分享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小班幼儿进行分享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我们必须持之以恒,使幼儿的分享品质不断发展。对幼儿进行分享行为教育,能促进幼儿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从幼儿的品德形成看,它需要经历从认知、情感到行为习惯养成这样一个过程。而幼儿的认知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它需要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真正认识。平时老师口头传授的东西,他们能够记住,但不会理解,所以很难与行为联系起来。因此,本文从幼儿的分享行为及教育途径方面去做一些有效的探索。
一、影响分享行为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1.在家庭因素方面,家庭生活的核心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儿童生活环境的优化,但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及互爱互让的经验,造成了现在孩子普遍以自我为中心的趋势。尤其是小、中班的孩子,他们正处在身体、才智迅速增长的时期。
2.幼儿自身的心理因素。
随着幼儿的体力、活动范围和活动量的增加,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日益增强,对新鲜事物很敏感,但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感还处于较低阶级。根据这样的情况,我们将仔细探索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二、幼儿分享行为教育的依托
(一)物质分享
以食品为依托,打开幼儿愿意与同伴分享的第一步,如同伴过生日时带来了蛋糕,大家一起分享食物,唱生日歌,体会着过生日者快乐的心情以及由分享带来的乐趣。除了幼儿们的生日会,在其他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活动的需要,叫幼儿们带来一些食物,然后利用这个机会给幼儿们营造主动分享的机会。
(二)精神分享。
物质分享并不是幼儿分享的全部,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以及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我们将进一步开展“情感分享”的教育。其实,在开展“物质分享”的教育过程中,已经开始有了“情感分享”的雏形,比如,当老师请幼儿帮忙做了一些小事,我们会对幼儿说“谢谢”。如果我们帮幼儿穿衣服、系鞋带等,幼儿也会对我们说:“谢谢”,幼儿之间分享食物和玩具,一定要对对方说:谢谢,引导幼儿使用礼貌用语表达对别人的感谢,从内心体验分享的快乐。这就是通过语言表述和彼此的心灵感受来进一步体验分享的快乐,也是体验“情感分享”的开端。创造机会引导幼儿乐意帮助解决困难,对同伴的进步和成功感到高兴,能和同伴愉快的游戏,感受游戏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三、幼儿分享行为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一、发挥榜样的力量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在幼儿园中教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因此,老师应言传身教,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分享的行为,如心情的分享、书刊的分享、教学技能的分等。教师与保育员之间、教师与孩子之间都可以利用榜样的作用。
幼儿在玩玩具时,老师可以有意识的走过去对幼儿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玩一些呀?我们一起玩好吗?幼儿们在玩游戏时,老师恳切的和幼儿们商量:也让我参加你们的游戏吗?在幼儿面前还应多多注意自身的言行,为幼儿树立好榜样。当然,同伴也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平时老师就要做有心人,在活动时可以引导那些分享意识能力强的幼儿与分享意识能力弱的幼儿共同游戏,教师要对分享行为意识强的幼儿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在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并正确引导幼儿学习、模仿。
(二)发挥文学作品的感染力。
给幼儿欣赏一些有关有分享意识的故事,如儿歌、故事等,让幼儿在故事中找到正确的做法。如欣赏故事《金色的房子》,先引导幼儿仔细倾听,然后帮助幼儿分析故事角色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你喜欢谁?为什么?不喜欢谁?又是为什么?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做等等。让幼儿在潜移默化地掌握分享意识。通过学习儿歌、故事中主人翁的分享行为,感受给他人带去快乐的心情。并学着去分享,去感受。
(三)生活中的分享活动
在一日生活中给孩子之间创造分享的机会。比如每天下午吃点心、水果前,轮流请小朋友来分发点心和水果,让每个孩子都来体验将点心分享给大家的快乐。在中午午睡时或起床时,鼓励能干的小朋友帮助同伴穿、脱衣裤,当同伴之间形成良好、和谐的友情氛围时,也能促进幼儿积极的分享行为。
还可根据主题或节目活动,邀请父母到幼儿园和孩子一起参与活动,分享“亲子同乐”的快乐,加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比如在中秋节时,我们邀请家长到园和孩子一起庆祝中秋,活动中鼓励孩子将自己带来的月饼分享给同伴、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老师。通过这样的分享活动,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享受分享过程中的乐趣,当自己得到同伴的分享时,会感到非常开心。使幼儿明白分享并不代表失去,而是一种互利的行为。
(四)家园合作共同实施教育
影响幼儿分享品质的养成不只是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更是幼儿重要的成长环境。它无时无刻在发挥着教育的功能。家庭环境中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应积极有效地挖掘利用好这一资源,打破关起门来孤军作战的局面,与家庭建立起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幼儿吸收分享精神提供多方面的信息。经常保持与家长交流沟通幼儿分享行为教育方法好和效果,随时调整教育方法。还可以利用家长园地向家长宣传“幼儿分享品质的养成”“如何使幼儿学会分享”等方面的家教知识,努力用好、用活家庭教育这一资源。切实做好家园共育,有效提高幼儿分享行为养成教育效果。
总之,通过有目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来培养幼儿自发的分享行为,可以让幼儿在与同伴、教师主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从而树立自信、分享快乐、体验成功!将来成为具有健康人格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郑建成.学前教育学[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2]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493.
[3]易超.5~6岁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现状研究[ D ].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 幼儿分享行为;教育培养;方法与策略
近几年来,尽管国家放开了生育政策,但仍然二胎生育率不高。当今的幼儿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是家中的小“皇帝”,父母心中的的宝贝,对孩子难免有些娇惯,一切要求尽量满足。在孩子幼小的心里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孤僻、独占心强、合作意识差,缺乏分享的意识和经验。无论什么玩具只能自己玩,不给别人玩;见到喜爱的东西就要,若是不给他就会哭或者告状;有的就争抢玩具,想玩得不到就伤害别人,踢人或者抓人。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人分享的品质。善于与他人分享是时代的要求。
分享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小班幼儿进行分享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我们必须持之以恒,使幼儿的分享品质不断发展。对幼儿进行分享行为教育,能促进幼儿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从幼儿的品德形成看,它需要经历从认知、情感到行为习惯养成这样一个过程。而幼儿的认知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它需要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真正认识。平时老师口头传授的东西,他们能够记住,但不会理解,所以很难与行为联系起来。因此,本文从幼儿的分享行为及教育途径方面去做一些有效的探索。
一、影响分享行为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1.在家庭因素方面,家庭生活的核心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儿童生活环境的优化,但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及互爱互让的经验,造成了现在孩子普遍以自我为中心的趋势。尤其是小、中班的孩子,他们正处在身体、才智迅速增长的时期。
2.幼儿自身的心理因素。
随着幼儿的体力、活动范围和活动量的增加,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日益增强,对新鲜事物很敏感,但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感还处于较低阶级。根据这样的情况,我们将仔细探索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二、幼儿分享行为教育的依托
(一)物质分享
以食品为依托,打开幼儿愿意与同伴分享的第一步,如同伴过生日时带来了蛋糕,大家一起分享食物,唱生日歌,体会着过生日者快乐的心情以及由分享带来的乐趣。除了幼儿们的生日会,在其他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活动的需要,叫幼儿们带来一些食物,然后利用这个机会给幼儿们营造主动分享的机会。
(二)精神分享。
物质分享并不是幼儿分享的全部,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以及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我们将进一步开展“情感分享”的教育。其实,在开展“物质分享”的教育过程中,已经开始有了“情感分享”的雏形,比如,当老师请幼儿帮忙做了一些小事,我们会对幼儿说“谢谢”。如果我们帮幼儿穿衣服、系鞋带等,幼儿也会对我们说:“谢谢”,幼儿之间分享食物和玩具,一定要对对方说:谢谢,引导幼儿使用礼貌用语表达对别人的感谢,从内心体验分享的快乐。这就是通过语言表述和彼此的心灵感受来进一步体验分享的快乐,也是体验“情感分享”的开端。创造机会引导幼儿乐意帮助解决困难,对同伴的进步和成功感到高兴,能和同伴愉快的游戏,感受游戏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三、幼儿分享行为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一、发挥榜样的力量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在幼儿园中教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因此,老师应言传身教,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分享的行为,如心情的分享、书刊的分享、教学技能的分等。教师与保育员之间、教师与孩子之间都可以利用榜样的作用。
幼儿在玩玩具时,老师可以有意识的走过去对幼儿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玩一些呀?我们一起玩好吗?幼儿们在玩游戏时,老师恳切的和幼儿们商量:也让我参加你们的游戏吗?在幼儿面前还应多多注意自身的言行,为幼儿树立好榜样。当然,同伴也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平时老师就要做有心人,在活动时可以引导那些分享意识能力强的幼儿与分享意识能力弱的幼儿共同游戏,教师要对分享行为意识强的幼儿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在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并正确引导幼儿学习、模仿。
(二)发挥文学作品的感染力。
给幼儿欣赏一些有关有分享意识的故事,如儿歌、故事等,让幼儿在故事中找到正确的做法。如欣赏故事《金色的房子》,先引导幼儿仔细倾听,然后帮助幼儿分析故事角色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你喜欢谁?为什么?不喜欢谁?又是为什么?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做等等。让幼儿在潜移默化地掌握分享意识。通过学习儿歌、故事中主人翁的分享行为,感受给他人带去快乐的心情。并学着去分享,去感受。
(三)生活中的分享活动
在一日生活中给孩子之间创造分享的机会。比如每天下午吃点心、水果前,轮流请小朋友来分发点心和水果,让每个孩子都来体验将点心分享给大家的快乐。在中午午睡时或起床时,鼓励能干的小朋友帮助同伴穿、脱衣裤,当同伴之间形成良好、和谐的友情氛围时,也能促进幼儿积极的分享行为。
还可根据主题或节目活动,邀请父母到幼儿园和孩子一起参与活动,分享“亲子同乐”的快乐,加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比如在中秋节时,我们邀请家长到园和孩子一起庆祝中秋,活动中鼓励孩子将自己带来的月饼分享给同伴、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老师。通过这样的分享活动,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享受分享过程中的乐趣,当自己得到同伴的分享时,会感到非常开心。使幼儿明白分享并不代表失去,而是一种互利的行为。
(四)家园合作共同实施教育
影响幼儿分享品质的养成不只是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更是幼儿重要的成长环境。它无时无刻在发挥着教育的功能。家庭环境中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应积极有效地挖掘利用好这一资源,打破关起门来孤军作战的局面,与家庭建立起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幼儿吸收分享精神提供多方面的信息。经常保持与家长交流沟通幼儿分享行为教育方法好和效果,随时调整教育方法。还可以利用家长园地向家长宣传“幼儿分享品质的养成”“如何使幼儿学会分享”等方面的家教知识,努力用好、用活家庭教育这一资源。切实做好家园共育,有效提高幼儿分享行为养成教育效果。
总之,通过有目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来培养幼儿自发的分享行为,可以让幼儿在与同伴、教师主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从而树立自信、分享快乐、体验成功!将来成为具有健康人格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郑建成.学前教育学[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2]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493.
[3]易超.5~6岁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现状研究[ D ].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