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策略研究
【作者】 陈冬梅
【机构】 广西陆川县第四中学
【正文】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对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评价体系与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不相符合。作为一名优秀的初中物理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评价时应做到教、学、评一体化,使得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
【关键词】 教;学;评一体化;策略探究
随着“双减”的出台,降低学生的作业量和接受社会培训的压力变得越来越迫切。因此,采取课堂教学评估的统筹措施变得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双减”的出台,提出优化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加大教师的辅助力度、建立有效的学习者参与和反馈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建立有效的监管和执行机构、缓解教师的压力并给予适当的鼓励。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
“教—学—评一体化”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充满活力的教育和评估模型,它旨在探索如何更好地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并将“教—学—评一体化”的三个重点放在“教什么”“学什么”“会什么”上,以达到更高的教育成果。在当今社会,我们的主要责任之一就是培养人才,促进他们的全面成长。而老师们则负责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制定“教什么”“怎么教”的授课计划,并对“学什么”“怎么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以便让“会什么”的成绩达到预期的目标。。无论老师如何讲授,学生都应该以达成预期的教育目标为核心。。
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发动了“建立国际标准的教育改革运动(standard-based reform,简称SBR)”,这场活动强调“教—学—评一体化”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它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使之能够更好地满足当时的社会需求,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90年代末期,英国首次提出“为了学习的评价”的概念,强调老师的授课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接着,全球范围内的国家纷纷探索“为了学习的评价”的可行性,并将评估和教育结合起来,以达到“教—学—评一体化”的目标。
“教—学—评一体”,针对高效课堂,提倡在课堂中,把教、学与测评互相结合,注重进行学科平时学习测评,以测评推动学会,把测评作为教育手段,使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的教学状况、专业的测评结合为一种系统,使测评不再游离于课堂以外,而且密切地融入在老师的全部教学活动中,老师也能快速、准确掌握教育效果,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增强目标的实现度。
“教—学—评一体化”,强调教学、学习、评价是三位一体的,评价不是孤立的,是持续地镶嵌在教学过程全过程之中,和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紧密地绞缠在一起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教、学、评一体化”中的教学评价,是形成性评价,不是终结性评价,不是教或学之后的一个独立环节,不是由教师、学生之外的第三者来进行。教是以核心素养为方向,有效组织实施课内外教与学的活动;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主动参与各种学习实践活动,将学科知能转化为核心素养;评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内容和标准,组织引导学生完成评价活动,以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检验教学效果,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二、“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策略
(一)从课堂教学出发,用“三环四步”实施“教—学—评一体化”
“三环”提供了三个重要的步骤:(1)根据《“三环”》的规范,结合学生的实际,由老师和家长一起确立(2)以明确的目标为导向,通过阅读和讨论,让孩子们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3)通过实践和反馈,对孩子们的表现进行检测和验证。“四步”旨在通过四项不同的课堂活动来实现目的:(1)老师创建有关课程内容的情景,让学生按照课程内容进行独立思考;(2)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协同交流,老师给予有效的辅助;(3)让每个小组汇报他们的成绩,老师进行反馈和改进;(4)让学生相互检查和反思,老师进行总结和评估。“在教育的全部阶段,”学“应当成为核心,”教“应当提供支持,老师应该积极提供有效的引领,让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同伴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帮助。同时,要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够有效地发挥其潜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学习家。。
(二)从单元教学出发,实施“教—学—评一体化”
1.“新教学”——聚焦核心概念的单元教学
“新教学”的研究重点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通过分析单元目标,把它们转换成更加深入的知识,并以此作为指导,来指导学生完成更加具体的任务。这一过程既符合国家课程标准,也符合学科核心素养,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根据国家规范,我们确立了单元学习目标,旨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基础知识。我们不再局限于把重点放在知识点上,而是致力于在实际操作中实现这些目标。
重要的是要将广泛的学科知识和课程内容结合起来,使“翻译”这一抽象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并将这些知识长期内化。
通过设计核心任务,教师可以将重点问题转换为具体的情境,使其与学科知识和核心概念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在单元学习中不断探索和深入思考,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核心任务应该具备项目式学习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和创新思维的平台,而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时,也将会反映出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以及对学科的整体概念的理解。
除了核心任务,我们还可以通过分解子任务来更好地完成任务。这些子任务可以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也可以按照不同的视角进行。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需要提供相应的资源和工具,并制定一个共同的评估标准。
2.“新评价”——聚焦问题解决的学习评价
这里的“新评价”是学习评价不是学业评价,课堂学习评价是重点。评价研究重点为:
(1)评价前置,依据学科单元核心概念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评价标准。
(2)思维素养评价,依据单元思维发展目标,设计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评价标准。
(3)基于单元核心任务开展表现性评价。
(4)制定单元作业评估量表。
(5)设计体现学习评价教案模板。
北京十一学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这主要得益于几个因素:
(1)通过表现性任务,我们希望能够指导整个学习过程。
(2)通过精心设计的评估标准,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3)重点探究:如何将抽象的概念转换为具体的表现形式。
(4)通过进行精确的核心素养诊断测试,我们可以更好地评估个人。
当我们确定单元目标时,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单元学习成果;在提取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时,我们应该关注单元思维素养的评估;在完成核心任务时,我们应该关注表现的评估;接下来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课堂学习活动的评估。
3.“新学习”——聚焦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
“新学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有生活价值的学习,研究重点是:
(1)在五大核心概念的引领下,通过动机激励、认知冲突、自主构建、自我控制和应用迁移,实现了高效的深层次学习。例如:动机激发与自主学习;认知冲突与探究学习;自主建构与合作学习;自我监控与反思学习;应用迁移与项目化学习。
(2)单元核心任务(项目式学习)设计。
(3)体现思维载体的学习活动设计,落实到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
(4)学后反思三维总结,从内容、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三个维度出发。
围绕核心概念统领下的单元整体教学中,“新学习”具体体现在:单元思维能力学科融合设计、项目化学习和体现思维载体的学习活动设计。
4.新作业”——聚焦思维进阶的精准作业
“新作业”聚焦的重点是单元作业设计,具体体现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进阶,研究重点在于:
(1)依据单元学习目标制定单元作业目标。
(2)单元核心任务(项目式学习)设计作业单。
(3)体现思维载体的学习活动设计练习单,体现到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
(4)学后三维总结(内容、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反思单。
(5)思维进阶的单元作业设计,关注整体设计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培养。
因此,大单元设计下作业有五大基本原则:
第一,科学性与针对性原则为了更好地理解学科,我们需要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它们。此外,我们还需要体现课程标准中的核心价值观,并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作业。我们还需要注重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确保它们与课程内容保持一致。
第二,为了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作业设计应该与“评价”的目标保持一致,并将其融入到作业布置中,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并促进教师的教学改进。
第三,在设计课程时,应该将层级分明、富有挑战性的教育理念融入到课程中,使得“吃不饱”、“吃不了”等课程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应该采取更加丰富的教育方法,让课程更具吸引力,让孩子们更加喜欢上课。
第四,书面作业与实践性作业相结合原则。为了确保教学效果,我们必须对所有学生的书写作业进行有效管理,并且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安排相应的实验性活动,以提高他们的实际操练能力和创造性。
第五,适度性与多样性原则。提前了解学情,设计作业的量要适当、难度适中,不同学生要分层分类设计。作业形式多样,体现拓展性、开放性、实践性。
“新作业”习题教学要注意反思能力的培养,在习题之后让学生进行检验结论和讨论反思。
检验结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检验:准确性、合理性、对称性、协调性、特殊性、逻辑性、单位的一致性、不同解法的一致性等。
通过讨论反思,我们可以深入探究题目的结构,运用演绎的方法来推导出更深层次的含义,从而发掘出新的规律,并且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总结出宝贵的经验教训。
“新作业”要求聚焦思维进阶,结合布鲁姆的目标分析,各学科作业可以设计分层进阶模板,例如将数学单元习题框架分为三个板块:理解与应用、迁移与综合、探究与创新。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也必须与之相适应,把握住改革的整体方向,由知识传授转向素养育人,在核心概念的统领下,优化课程资源,开展大单元教学,落实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体化”,推进育人目标的高质量实现。
【关键词】 教;学;评一体化;策略探究
随着“双减”的出台,降低学生的作业量和接受社会培训的压力变得越来越迫切。因此,采取课堂教学评估的统筹措施变得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双减”的出台,提出优化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加大教师的辅助力度、建立有效的学习者参与和反馈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建立有效的监管和执行机构、缓解教师的压力并给予适当的鼓励。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
“教—学—评一体化”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充满活力的教育和评估模型,它旨在探索如何更好地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并将“教—学—评一体化”的三个重点放在“教什么”“学什么”“会什么”上,以达到更高的教育成果。在当今社会,我们的主要责任之一就是培养人才,促进他们的全面成长。而老师们则负责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制定“教什么”“怎么教”的授课计划,并对“学什么”“怎么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以便让“会什么”的成绩达到预期的目标。。无论老师如何讲授,学生都应该以达成预期的教育目标为核心。。
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发动了“建立国际标准的教育改革运动(standard-based reform,简称SBR)”,这场活动强调“教—学—评一体化”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它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使之能够更好地满足当时的社会需求,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90年代末期,英国首次提出“为了学习的评价”的概念,强调老师的授课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接着,全球范围内的国家纷纷探索“为了学习的评价”的可行性,并将评估和教育结合起来,以达到“教—学—评一体化”的目标。
“教—学—评一体”,针对高效课堂,提倡在课堂中,把教、学与测评互相结合,注重进行学科平时学习测评,以测评推动学会,把测评作为教育手段,使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的教学状况、专业的测评结合为一种系统,使测评不再游离于课堂以外,而且密切地融入在老师的全部教学活动中,老师也能快速、准确掌握教育效果,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增强目标的实现度。
“教—学—评一体化”,强调教学、学习、评价是三位一体的,评价不是孤立的,是持续地镶嵌在教学过程全过程之中,和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紧密地绞缠在一起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教、学、评一体化”中的教学评价,是形成性评价,不是终结性评价,不是教或学之后的一个独立环节,不是由教师、学生之外的第三者来进行。教是以核心素养为方向,有效组织实施课内外教与学的活动;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主动参与各种学习实践活动,将学科知能转化为核心素养;评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内容和标准,组织引导学生完成评价活动,以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检验教学效果,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二、“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策略
(一)从课堂教学出发,用“三环四步”实施“教—学—评一体化”
“三环”提供了三个重要的步骤:(1)根据《“三环”》的规范,结合学生的实际,由老师和家长一起确立(2)以明确的目标为导向,通过阅读和讨论,让孩子们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3)通过实践和反馈,对孩子们的表现进行检测和验证。“四步”旨在通过四项不同的课堂活动来实现目的:(1)老师创建有关课程内容的情景,让学生按照课程内容进行独立思考;(2)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协同交流,老师给予有效的辅助;(3)让每个小组汇报他们的成绩,老师进行反馈和改进;(4)让学生相互检查和反思,老师进行总结和评估。“在教育的全部阶段,”学“应当成为核心,”教“应当提供支持,老师应该积极提供有效的引领,让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同伴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帮助。同时,要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够有效地发挥其潜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学习家。。
(二)从单元教学出发,实施“教—学—评一体化”
1.“新教学”——聚焦核心概念的单元教学
“新教学”的研究重点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通过分析单元目标,把它们转换成更加深入的知识,并以此作为指导,来指导学生完成更加具体的任务。这一过程既符合国家课程标准,也符合学科核心素养,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根据国家规范,我们确立了单元学习目标,旨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基础知识。我们不再局限于把重点放在知识点上,而是致力于在实际操作中实现这些目标。
重要的是要将广泛的学科知识和课程内容结合起来,使“翻译”这一抽象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并将这些知识长期内化。
通过设计核心任务,教师可以将重点问题转换为具体的情境,使其与学科知识和核心概念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在单元学习中不断探索和深入思考,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核心任务应该具备项目式学习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和创新思维的平台,而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时,也将会反映出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以及对学科的整体概念的理解。
除了核心任务,我们还可以通过分解子任务来更好地完成任务。这些子任务可以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也可以按照不同的视角进行。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需要提供相应的资源和工具,并制定一个共同的评估标准。
2.“新评价”——聚焦问题解决的学习评价
这里的“新评价”是学习评价不是学业评价,课堂学习评价是重点。评价研究重点为:
(1)评价前置,依据学科单元核心概念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评价标准。
(2)思维素养评价,依据单元思维发展目标,设计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评价标准。
(3)基于单元核心任务开展表现性评价。
(4)制定单元作业评估量表。
(5)设计体现学习评价教案模板。
北京十一学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这主要得益于几个因素:
(1)通过表现性任务,我们希望能够指导整个学习过程。
(2)通过精心设计的评估标准,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3)重点探究:如何将抽象的概念转换为具体的表现形式。
(4)通过进行精确的核心素养诊断测试,我们可以更好地评估个人。
当我们确定单元目标时,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单元学习成果;在提取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时,我们应该关注单元思维素养的评估;在完成核心任务时,我们应该关注表现的评估;接下来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课堂学习活动的评估。
3.“新学习”——聚焦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
“新学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有生活价值的学习,研究重点是:
(1)在五大核心概念的引领下,通过动机激励、认知冲突、自主构建、自我控制和应用迁移,实现了高效的深层次学习。例如:动机激发与自主学习;认知冲突与探究学习;自主建构与合作学习;自我监控与反思学习;应用迁移与项目化学习。
(2)单元核心任务(项目式学习)设计。
(3)体现思维载体的学习活动设计,落实到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
(4)学后反思三维总结,从内容、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三个维度出发。
围绕核心概念统领下的单元整体教学中,“新学习”具体体现在:单元思维能力学科融合设计、项目化学习和体现思维载体的学习活动设计。
4.新作业”——聚焦思维进阶的精准作业
“新作业”聚焦的重点是单元作业设计,具体体现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进阶,研究重点在于:
(1)依据单元学习目标制定单元作业目标。
(2)单元核心任务(项目式学习)设计作业单。
(3)体现思维载体的学习活动设计练习单,体现到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
(4)学后三维总结(内容、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反思单。
(5)思维进阶的单元作业设计,关注整体设计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培养。
因此,大单元设计下作业有五大基本原则:
第一,科学性与针对性原则为了更好地理解学科,我们需要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它们。此外,我们还需要体现课程标准中的核心价值观,并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作业。我们还需要注重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确保它们与课程内容保持一致。
第二,为了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作业设计应该与“评价”的目标保持一致,并将其融入到作业布置中,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并促进教师的教学改进。
第三,在设计课程时,应该将层级分明、富有挑战性的教育理念融入到课程中,使得“吃不饱”、“吃不了”等课程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应该采取更加丰富的教育方法,让课程更具吸引力,让孩子们更加喜欢上课。
第四,书面作业与实践性作业相结合原则。为了确保教学效果,我们必须对所有学生的书写作业进行有效管理,并且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安排相应的实验性活动,以提高他们的实际操练能力和创造性。
第五,适度性与多样性原则。提前了解学情,设计作业的量要适当、难度适中,不同学生要分层分类设计。作业形式多样,体现拓展性、开放性、实践性。
“新作业”习题教学要注意反思能力的培养,在习题之后让学生进行检验结论和讨论反思。
检验结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检验:准确性、合理性、对称性、协调性、特殊性、逻辑性、单位的一致性、不同解法的一致性等。
通过讨论反思,我们可以深入探究题目的结构,运用演绎的方法来推导出更深层次的含义,从而发掘出新的规律,并且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总结出宝贵的经验教训。
“新作业”要求聚焦思维进阶,结合布鲁姆的目标分析,各学科作业可以设计分层进阶模板,例如将数学单元习题框架分为三个板块:理解与应用、迁移与综合、探究与创新。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也必须与之相适应,把握住改革的整体方向,由知识传授转向素养育人,在核心概念的统领下,优化课程资源,开展大单元教学,落实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体化”,推进育人目标的高质量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