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精准扶贫视角下县域职校贫困学生的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班主任导师制+项目化+课程化”的发展型贫困学生资助模式探讨
【作者】 程琬婷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
【正文】 【摘 要】 本文基于精准扶贫视角,以隆林各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文秀”班为案例,探讨了“班主任导师制+项目化+课程化”的发展型贫困学生资助模式。通过创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综合评价贫困学生的发展质量,并构建导师制与资助项目课程化的资助模式,实施精准能力帮扶,提高资助育人工作效能。同时,本文广泛宣传黄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弘扬文秀精神,将立德树人融入对贫困学生的学业扶持中,以期为县域职校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精准扶贫;县域职校;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班主任导师制
1、引言
精准扶贫是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脱贫,实现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边远少数民族山区县域职业技术学校作为贫困地区的重要教育机构,承载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使命。然而,由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众多等原因,边远少数民族山区县域职校的贫困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业压力和心理挑战。因此,加强边远少数民族山区县域职校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对于促进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精准扶贫视角下,以隆林各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文秀”班为例,探讨了“班主任导师制+项目化+课程化”的发展型贫困学生资助模式。该模式通过创新评价方式、构建导师制与资助项目课程化的资助模式,实施精准能力帮扶,提高资助育人工作效能。同时,广泛宣传黄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弘扬文秀精神,将立德树人融入对贫困学生的学业扶持中,以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2、研究背景与意义
2.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精准扶贫成为国家扶贫战略的核心。在边远少数民族山区县域职业学校中,贫困学生面临着经济困难、学业压力和心理压力等多重问题。传统的贫困学生资助模式往往只关注经济援助,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在精准扶贫的视角下,创新边远少数民族山区县域职业学校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研究意义
本研究旨在构建“班主任导师制+项目化+课程化”的发展型贫困学生资助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通过精准能力帮扶提升资助育人工作效能。该模式不仅有助于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还能促进其全面发展,提升其思想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和职业精神等。同时,该模式也为边远少数民族山区县域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精准扶贫视角下边远少数民族山区县域职校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在精准扶贫战略的背景下,边远少数民族山区县域职校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学生心理负担较重,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其次,学校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难以提供足够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最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因此,如何加强边远少数民族山区县域职校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4、研究内容与方法
4.1 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围绕“班主任导师制+项目化+课程化”的发展型贫困学生资助模式展开,具体内容包括:构建导师制的点对点帮扶机制,精准对接贫困学生需求;采用“双导师制”即“生活导师+学业导师”的方式,分别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学业问题;将资助项目课程化,结合学生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资助计划;创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估贫困学生的发展质量;广泛宣传黄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弘扬文秀精神,激励贫困学生自立自强。
4.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关于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精准扶贫的研究现状;通过案例分析,探讨“班主任导师制+项目化+课程化”的发展型资助模式在县域职业学校的实施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贫困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该模式。
5、“班主任导师制+项目化+课程化”的发展型贫困学生资助模式
5.1 模式构建
“班主任导师制+项目化+课程化”的发展型贫困学生资助模式是一种创新的资助方式。该模式通过构建班主任导师制、项目化和课程化三个方面的资助体系,实现对贫困学生的全方位、多层次帮扶。具体而言,班主任导师制侧重于对贫困学生的个性化辅导和关注;项目化则通过具体项目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课程化则将资助内容融入日常课程中,提高资助效果。
5.1.1 班主任导师制
为文秀班配备经验丰富的班主任担任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业规划、心理疏导、职业发展等全方位指导。
导师定期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进展和困难,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导师团队定期组织专题研讨会,分享成功案例,探讨贫困学生资助与培养的新方法、新思路。
5.1.2 项目化运作
引入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设计并实施与职业教育相关的项目,如技能实训、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
学生根据项目需求,自主组队或选择导师指导的团队,参与项目实践,提升职业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项目运作,为学生搭建与企业、社会交流的桥梁,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和发展空间。
5.1.3课程化设计
针对贫困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实践课程。
基础课程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拓展课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鼓励学生多元发展;实践课程则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场景和实践机会。
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2 模式创新
5.2.1 创新评价方式
该模式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综合评价贫困学生的发展质量。具体而言,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业成果,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参与度和进步情况。同时,将思想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社会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纳入评价体系中,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5.2.2 导师制与资助项目课程化
该模式将导师制与资助项目课程化相结合,实现精准能力帮扶。具体而言,通过“双导师制”即“生活导师+学业导师”的方式,对贫困学生进行点对点的帮扶。生活导师关注学生的经济和生活需求,并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等方面;学业导师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并评价学习能力、学习意识和职业精神等方面。同时,将资助项目融入课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资助的同时,也能学到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6、研究结果与讨论
6.1 研究结果
以隆林各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文秀”班为例,该班在实施“班主任导师制+项目化+课程化”的发展型贫困学生资助模式后,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班主任导师制+项目化+课程化”的发展型贫困学生资助模式在县域职业学校得到了有效实施,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其次,“双导师制”的实施使贫困学生得到了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指导,学生的生活和学业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接着,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贫困学生的发展情况,为后续的资助和育人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最后,黄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和文秀精神的宣传激发了学生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6.2 讨论
虽然本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如何进一步提高导师的素质和能力,如何确保资助项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该模式的育人功能等。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这些问题,以期为该模式的优化和完善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7、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边远少数民族山区县域职校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探讨了“班主任导师制+项目化+课程化”的发展型贫困学生资助模式。该模式通过创新评价方式、构建导师制与资助项目课程化的资助模式,实施精准能力帮扶,提高了资助育人工作效能。同时,广泛宣传黄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弘扬文秀精神,将立德树人融入对贫困学生的学业扶持中。实践表明,该模式对于促进县域职校贫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该模式在其他地区的推广和应用情况,以及如何通过更多的创新措施来提高县域职校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学生资助发展研究课题组.广东省学生资助发展研究报告2016[M].中山大学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5年12月8日01版.
[3]杜德省,何世新,徐海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与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2).
[4]陈敏.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中育人问题的思考[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56-59.
[5]唐建伟,黄艳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0):8-10.
作者简介:程琬婷,广西机电工程学校教师,高级教师、心理咨询师高级技师、百色市优秀教师、百色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广西作家协会会员。任教16年来,共发表论文或参与评奖数十篇,主持并参与科研课题十几个,六年出版著作三本。首批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等八部委启动开展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成员之一,于2022年8月入驻隆林各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帮扶工作。
本文系:百色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学生资助专项课题《少数民族地区县级职校“文秀班”受奖助学生培育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的构建研究》(立项号2023zz005)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精准扶贫;县域职校;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班主任导师制
1、引言
精准扶贫是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脱贫,实现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边远少数民族山区县域职业技术学校作为贫困地区的重要教育机构,承载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使命。然而,由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众多等原因,边远少数民族山区县域职校的贫困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业压力和心理挑战。因此,加强边远少数民族山区县域职校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对于促进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精准扶贫视角下,以隆林各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文秀”班为例,探讨了“班主任导师制+项目化+课程化”的发展型贫困学生资助模式。该模式通过创新评价方式、构建导师制与资助项目课程化的资助模式,实施精准能力帮扶,提高资助育人工作效能。同时,广泛宣传黄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弘扬文秀精神,将立德树人融入对贫困学生的学业扶持中,以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2、研究背景与意义
2.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精准扶贫成为国家扶贫战略的核心。在边远少数民族山区县域职业学校中,贫困学生面临着经济困难、学业压力和心理压力等多重问题。传统的贫困学生资助模式往往只关注经济援助,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在精准扶贫的视角下,创新边远少数民族山区县域职业学校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研究意义
本研究旨在构建“班主任导师制+项目化+课程化”的发展型贫困学生资助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通过精准能力帮扶提升资助育人工作效能。该模式不仅有助于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还能促进其全面发展,提升其思想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和职业精神等。同时,该模式也为边远少数民族山区县域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精准扶贫视角下边远少数民族山区县域职校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在精准扶贫战略的背景下,边远少数民族山区县域职校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学生心理负担较重,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其次,学校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难以提供足够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最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因此,如何加强边远少数民族山区县域职校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4、研究内容与方法
4.1 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围绕“班主任导师制+项目化+课程化”的发展型贫困学生资助模式展开,具体内容包括:构建导师制的点对点帮扶机制,精准对接贫困学生需求;采用“双导师制”即“生活导师+学业导师”的方式,分别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学业问题;将资助项目课程化,结合学生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资助计划;创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估贫困学生的发展质量;广泛宣传黄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弘扬文秀精神,激励贫困学生自立自强。
4.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关于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精准扶贫的研究现状;通过案例分析,探讨“班主任导师制+项目化+课程化”的发展型资助模式在县域职业学校的实施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贫困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该模式。
5、“班主任导师制+项目化+课程化”的发展型贫困学生资助模式
5.1 模式构建
“班主任导师制+项目化+课程化”的发展型贫困学生资助模式是一种创新的资助方式。该模式通过构建班主任导师制、项目化和课程化三个方面的资助体系,实现对贫困学生的全方位、多层次帮扶。具体而言,班主任导师制侧重于对贫困学生的个性化辅导和关注;项目化则通过具体项目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课程化则将资助内容融入日常课程中,提高资助效果。
5.1.1 班主任导师制
为文秀班配备经验丰富的班主任担任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业规划、心理疏导、职业发展等全方位指导。
导师定期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进展和困难,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导师团队定期组织专题研讨会,分享成功案例,探讨贫困学生资助与培养的新方法、新思路。
5.1.2 项目化运作
引入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设计并实施与职业教育相关的项目,如技能实训、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
学生根据项目需求,自主组队或选择导师指导的团队,参与项目实践,提升职业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项目运作,为学生搭建与企业、社会交流的桥梁,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和发展空间。
5.1.3课程化设计
针对贫困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实践课程。
基础课程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拓展课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鼓励学生多元发展;实践课程则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场景和实践机会。
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2 模式创新
5.2.1 创新评价方式
该模式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综合评价贫困学生的发展质量。具体而言,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业成果,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参与度和进步情况。同时,将思想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社会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纳入评价体系中,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5.2.2 导师制与资助项目课程化
该模式将导师制与资助项目课程化相结合,实现精准能力帮扶。具体而言,通过“双导师制”即“生活导师+学业导师”的方式,对贫困学生进行点对点的帮扶。生活导师关注学生的经济和生活需求,并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等方面;学业导师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并评价学习能力、学习意识和职业精神等方面。同时,将资助项目融入课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资助的同时,也能学到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6、研究结果与讨论
6.1 研究结果
以隆林各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文秀”班为例,该班在实施“班主任导师制+项目化+课程化”的发展型贫困学生资助模式后,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班主任导师制+项目化+课程化”的发展型贫困学生资助模式在县域职业学校得到了有效实施,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其次,“双导师制”的实施使贫困学生得到了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指导,学生的生活和学业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接着,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贫困学生的发展情况,为后续的资助和育人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最后,黄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和文秀精神的宣传激发了学生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6.2 讨论
虽然本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如何进一步提高导师的素质和能力,如何确保资助项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该模式的育人功能等。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这些问题,以期为该模式的优化和完善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7、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边远少数民族山区县域职校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探讨了“班主任导师制+项目化+课程化”的发展型贫困学生资助模式。该模式通过创新评价方式、构建导师制与资助项目课程化的资助模式,实施精准能力帮扶,提高了资助育人工作效能。同时,广泛宣传黄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弘扬文秀精神,将立德树人融入对贫困学生的学业扶持中。实践表明,该模式对于促进县域职校贫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该模式在其他地区的推广和应用情况,以及如何通过更多的创新措施来提高县域职校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学生资助发展研究课题组.广东省学生资助发展研究报告2016[M].中山大学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5年12月8日01版.
[3]杜德省,何世新,徐海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与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2).
[4]陈敏.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中育人问题的思考[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56-59.
[5]唐建伟,黄艳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0):8-10.
作者简介:程琬婷,广西机电工程学校教师,高级教师、心理咨询师高级技师、百色市优秀教师、百色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广西作家协会会员。任教16年来,共发表论文或参与评奖数十篇,主持并参与科研课题十几个,六年出版著作三本。首批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等八部委启动开展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成员之一,于2022年8月入驻隆林各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帮扶工作。
本文系:百色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学生资助专项课题《少数民族地区县级职校“文秀班”受奖助学生培育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的构建研究》(立项号2023zz00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