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
【作者】 张丹芳
【机构】 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中心小学
【正文】 【摘 要】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导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内容,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习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文章阐述如何在核心素养下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水平,教师要善于在课本上挖掘活动元素,通过故事讲述、观点辩论活动、角色扮演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效策略,让学生在多样化、趣味化的课堂活动中学习知识,激发探究知识的兴趣。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道德与法治》教材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对于道德与法治的教W内容,教师不能仅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对学生的社会道德与法治认识停留在表面,没有落实到实践行为中,这导致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授效果不佳。只有联系日常的生活,与实际的生活相结合,让学生通过书本联系实际,加强知识和课堂的紧密结合,锻炼学生学习知识和应用实践的能力。
一、结合实际,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
小学阶段的学生生活阅历不足,而且不同学生的家庭环境、学习环境、心理状态不一样,所以,对于书本的理论化知识的理解方面存在偏差,甚至理解错误。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针对课本内容,更新旧有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把理论知识与生活情境密切联系,在适当的情况给予学生帮助,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从而使学生道德品质得以提升。以“我们一家人”单元为例,旨在引导学生正视自己成长的心理变化,了解家人的想法,理解家人们不同形式的爱,感受家人的良苦用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密切结合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在课堂教学开始后,教师播放《相亲相爱一家人》的视频,让学生回忆家庭生活中的温馨画面,引起他们的共鸣,感受生活中的爱,比如妈妈的唠叨、爸爸的鼓励等。随后,教师可以出示一个案例,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为什么小宇和妈妈都心情不好,他们之间争吵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讨论,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仅可以充分了解到正确的做法,并能联系实际培养思辨、认知能力。
二、加强趣味,打造融乐课堂
道德与法治课本的改变体现在展现了很多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设计,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真实情境,让学生扮演相应角色,演绎故事情节,实现教学互动。在课堂上表演,既符合小学年段的学情,更能让课堂充满趣味和活力,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贴近生活。要想顺利开展演绎活动,就要详细了解学生书本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以生活的实际情况对故事情境和情节进行梳理,开展角色活动。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兴趣有限,参与度不高,无法快速消化、吸收知识,教学效果一般。因此,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创造性地运用角色演绎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积极主动参与,加深情感体验。例如,教学“我们的公共生活”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明确公共空间具有公开性与公共性。拓展书中事例,增设多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在分析行为的过程中,初步意识到公共生活中要顾及他人的感受。在网络生活中同样要注意言行,遵守相关规则,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
在角色扮演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在实际的演绎中让学生展示才能。让他们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都得到发展。
三、注重生活体验,强化学生核心价值
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依靠实践来强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除了丰富课堂的教学之外,我们也应发动学生展开生活化实践活动,教师要注重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化实践活动,比如小调查、模拟法庭、辩论赛、实验操作等,学生在参与生活实践中获得更多生活认知体验,学生视野更加开阔,核心价值得到强化,进而有助于学生更好成长。
学习“百年追梦,振兴中华”相关内容时,学生学习了从近代到现代的发展历史,当他们看到作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从昔日的辉煌到被毁坏的视频,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教师可以借此在课后让学生进行制作“流失文物资料卡”。学生通过网络或书本等方法对圆明园有更深刻的了解,在此过程中,他们不但强化了动手能力,也对这段屈辱的历史有更进一步的理解,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为了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先辈的付出,教师必须调整教学方式。学习理论知识之后,教师通过设计“流失文物资料卡”,让学生从生活中其他方面溯源,从实践中激发学生的认知情感,使他们更深刻地感悟历史。
四、加强实际应用,实现知行合一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德育的契机,对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进行合理矫正,提高学生遵守法律和规则的意识,并列举出实际生活中的多种案例,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同时,教师要起到先锋带头作用,给学生做出表率,把道德与法治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比如,在教学“公共生活靠大家”时,需要先进行深入的调查工作,让学生介绍公共生活有哪些特点?公共生活都给我们什么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多样的公共生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让学生学会在公共场合遵守规则,使学生做到了知行合一,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
所以,在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时,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道德与法治融入日常教学当中,提高课堂的多样化与生活化,这样学生才会融入趣味的课堂,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张新颜,李敏.道德与法治课程“综合性”的思考与实践策略[J].中小学德育,2018(04).
[2]周巧燕.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华夏教师,2018(31).
[3]王天杰.掌握概念 奠定基础――《小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第一章学习辅导[J].云南教育,2000(06).
[*本文系2022年广州教育学会科研课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研究》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道德与法治》教材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对于道德与法治的教W内容,教师不能仅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对学生的社会道德与法治认识停留在表面,没有落实到实践行为中,这导致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授效果不佳。只有联系日常的生活,与实际的生活相结合,让学生通过书本联系实际,加强知识和课堂的紧密结合,锻炼学生学习知识和应用实践的能力。
一、结合实际,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
小学阶段的学生生活阅历不足,而且不同学生的家庭环境、学习环境、心理状态不一样,所以,对于书本的理论化知识的理解方面存在偏差,甚至理解错误。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针对课本内容,更新旧有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把理论知识与生活情境密切联系,在适当的情况给予学生帮助,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从而使学生道德品质得以提升。以“我们一家人”单元为例,旨在引导学生正视自己成长的心理变化,了解家人的想法,理解家人们不同形式的爱,感受家人的良苦用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密切结合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在课堂教学开始后,教师播放《相亲相爱一家人》的视频,让学生回忆家庭生活中的温馨画面,引起他们的共鸣,感受生活中的爱,比如妈妈的唠叨、爸爸的鼓励等。随后,教师可以出示一个案例,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为什么小宇和妈妈都心情不好,他们之间争吵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讨论,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仅可以充分了解到正确的做法,并能联系实际培养思辨、认知能力。
二、加强趣味,打造融乐课堂
道德与法治课本的改变体现在展现了很多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设计,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真实情境,让学生扮演相应角色,演绎故事情节,实现教学互动。在课堂上表演,既符合小学年段的学情,更能让课堂充满趣味和活力,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贴近生活。要想顺利开展演绎活动,就要详细了解学生书本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以生活的实际情况对故事情境和情节进行梳理,开展角色活动。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兴趣有限,参与度不高,无法快速消化、吸收知识,教学效果一般。因此,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创造性地运用角色演绎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积极主动参与,加深情感体验。例如,教学“我们的公共生活”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明确公共空间具有公开性与公共性。拓展书中事例,增设多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在分析行为的过程中,初步意识到公共生活中要顾及他人的感受。在网络生活中同样要注意言行,遵守相关规则,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
在角色扮演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在实际的演绎中让学生展示才能。让他们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都得到发展。
三、注重生活体验,强化学生核心价值
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依靠实践来强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除了丰富课堂的教学之外,我们也应发动学生展开生活化实践活动,教师要注重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化实践活动,比如小调查、模拟法庭、辩论赛、实验操作等,学生在参与生活实践中获得更多生活认知体验,学生视野更加开阔,核心价值得到强化,进而有助于学生更好成长。
学习“百年追梦,振兴中华”相关内容时,学生学习了从近代到现代的发展历史,当他们看到作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从昔日的辉煌到被毁坏的视频,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教师可以借此在课后让学生进行制作“流失文物资料卡”。学生通过网络或书本等方法对圆明园有更深刻的了解,在此过程中,他们不但强化了动手能力,也对这段屈辱的历史有更进一步的理解,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为了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先辈的付出,教师必须调整教学方式。学习理论知识之后,教师通过设计“流失文物资料卡”,让学生从生活中其他方面溯源,从实践中激发学生的认知情感,使他们更深刻地感悟历史。
四、加强实际应用,实现知行合一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德育的契机,对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进行合理矫正,提高学生遵守法律和规则的意识,并列举出实际生活中的多种案例,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同时,教师要起到先锋带头作用,给学生做出表率,把道德与法治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比如,在教学“公共生活靠大家”时,需要先进行深入的调查工作,让学生介绍公共生活有哪些特点?公共生活都给我们什么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多样的公共生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让学生学会在公共场合遵守规则,使学生做到了知行合一,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
所以,在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时,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道德与法治融入日常教学当中,提高课堂的多样化与生活化,这样学生才会融入趣味的课堂,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张新颜,李敏.道德与法治课程“综合性”的思考与实践策略[J].中小学德育,2018(04).
[2]周巧燕.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华夏教师,2018(31).
[3]王天杰.掌握概念 奠定基础――《小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第一章学习辅导[J].云南教育,2000(06).
[*本文系2022年广州教育学会科研课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