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论让学生道德修养外化于形的有效方法
【作者】 龙 本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民族中学
【正文】 【摘 要】 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树立正确价值观、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本文围绕“道德规范内化于心是前提,提高认识是晓之于理的基础、创设情境是导之以行的路径、搭建平台是外化于形的关键”四个方面探讨如何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部编版教材的教学,有效促进学生道德修养外化于形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关键词】 道德修养;初中道德与法治;外化于形;有效方法
初中阶段是人个体道德品质培育、规范意识建立、道德实践能力发展、良好道德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教育在这一阶段加强学生道德修养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特别注重学生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培养的内容编排,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使学生将道德规范内化于心,进而外化于形,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形成健全道德情感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公民。在这几年教学中我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积极探寻学生道德修养外化于形的有效方法,让学生不仅要建构相关认知和能力,还要在现实生活真正学创结合,为生活服务。
一、道德规范内化于心是前提
道德规范的内化是指学生在教师培育下将课本上的道德准则以及人们倡导的价值观念等转化为自我内心的信念和行为准则的过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实现道德规范的内化首先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元素作为教学内容和培育载体,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明了其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现行部编版教材中的道德元素有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及生活案例,且各个方面又有丰富的内涵。教学时需要教师结合实际进行选取和组织。
例如,在讲解个人品德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人物或当代楷模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诚信、勤奋、自律等品质的重要性;在家庭美德方面,可以通过分析家庭关系中的道德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等美德的价值;在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方面则可以通过社会现象剖析、职业角色扮演等活动,使学生体会遵守公共秩序、尽职尽责等道德规范的社会意义。
二、提高认识是晓之于理的基础
提高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识,是使其能够理解和内化道德规范的基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认知体系。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道德规范的本质和内涵。例如,在讲解社会公德时可以组织学生就“公共场所的文明行为”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公共秩序、环境保护等道德规范的认识;在讲解职业道德时,则可以通过模拟职场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将道德规范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使他们在运用中加深对道德规范的认识、理解和建构。例如,可以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道德现象,分析其中的道德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三、创设情境是导之以行的路径
道德规范的习得不仅需要内化于心、提高认识更需要通过实践来加以巩固和深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创设情境是一种有效的导之以行的路径。
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情境、角色扮演、社会实践等方式为学生创造道德实践的机会。例如,在讲解家庭美德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家庭美德小剧场”活动,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和实践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等美德;在讲解社会公德时则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环境等道德规范。
通过情境的创设和实践的参与,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道德规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从而更加自觉地践行道德规范。
四、搭建平台是外化于形的关键
为了使学生能够将内化的道德规范外化为具体的行为表现教师需要为学生搭建展示和实践的平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和比赛来为学生提供展示和实践的机会。
例如,可以组织“道德小标兵”评选活动,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社会交往中践行道德规范,并评选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还可以举办“道德与法治知识竞赛”“案例辩论”等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巩固和深化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实现感性体验向理性认知转变。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学校的社会实践资源带领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道德规范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从而更加自觉地将其外化为具体的行为表现。
综上所述,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部编版教材的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道德修养的外化于形。在这一过程中,道德规范的内化于心是前提,提高认识是基础,创设情境是路径,搭建平台是关键。教师应注重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元素并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和意义;同时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机会的创造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认识;最后通过搭建展示和实践的平台鼓励学生将内化的道德规范外化为具体的行为表现。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形成健全道德情感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公民。
参考文献:
[1]秦秀立,核心素养培育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N].大众日报,2023年。
[2]胡发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课堂内外,2023年。
【关键词】 道德修养;初中道德与法治;外化于形;有效方法
初中阶段是人个体道德品质培育、规范意识建立、道德实践能力发展、良好道德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教育在这一阶段加强学生道德修养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特别注重学生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培养的内容编排,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使学生将道德规范内化于心,进而外化于形,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形成健全道德情感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公民。在这几年教学中我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积极探寻学生道德修养外化于形的有效方法,让学生不仅要建构相关认知和能力,还要在现实生活真正学创结合,为生活服务。
一、道德规范内化于心是前提
道德规范的内化是指学生在教师培育下将课本上的道德准则以及人们倡导的价值观念等转化为自我内心的信念和行为准则的过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实现道德规范的内化首先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元素作为教学内容和培育载体,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明了其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现行部编版教材中的道德元素有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及生活案例,且各个方面又有丰富的内涵。教学时需要教师结合实际进行选取和组织。
例如,在讲解个人品德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人物或当代楷模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诚信、勤奋、自律等品质的重要性;在家庭美德方面,可以通过分析家庭关系中的道德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等美德的价值;在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方面则可以通过社会现象剖析、职业角色扮演等活动,使学生体会遵守公共秩序、尽职尽责等道德规范的社会意义。
二、提高认识是晓之于理的基础
提高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识,是使其能够理解和内化道德规范的基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认知体系。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道德规范的本质和内涵。例如,在讲解社会公德时可以组织学生就“公共场所的文明行为”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公共秩序、环境保护等道德规范的认识;在讲解职业道德时,则可以通过模拟职场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将道德规范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使他们在运用中加深对道德规范的认识、理解和建构。例如,可以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道德现象,分析其中的道德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三、创设情境是导之以行的路径
道德规范的习得不仅需要内化于心、提高认识更需要通过实践来加以巩固和深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创设情境是一种有效的导之以行的路径。
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情境、角色扮演、社会实践等方式为学生创造道德实践的机会。例如,在讲解家庭美德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家庭美德小剧场”活动,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和实践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等美德;在讲解社会公德时则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环境等道德规范。
通过情境的创设和实践的参与,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道德规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从而更加自觉地践行道德规范。
四、搭建平台是外化于形的关键
为了使学生能够将内化的道德规范外化为具体的行为表现教师需要为学生搭建展示和实践的平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和比赛来为学生提供展示和实践的机会。
例如,可以组织“道德小标兵”评选活动,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社会交往中践行道德规范,并评选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还可以举办“道德与法治知识竞赛”“案例辩论”等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巩固和深化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实现感性体验向理性认知转变。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学校的社会实践资源带领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道德规范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从而更加自觉地将其外化为具体的行为表现。
综上所述,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部编版教材的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道德修养的外化于形。在这一过程中,道德规范的内化于心是前提,提高认识是基础,创设情境是路径,搭建平台是关键。教师应注重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元素并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和意义;同时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机会的创造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认识;最后通过搭建展示和实践的平台鼓励学生将内化的道德规范外化为具体的行为表现。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形成健全道德情感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公民。
参考文献:
[1]秦秀立,核心素养培育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N].大众日报,2023年。
[2]胡发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课堂内外,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