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浅谈
【作者】 乔 辉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泸沽镇双河小学校
【正文】 【摘 要】 计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贯穿着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计算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数学,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教学策略
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积极的从新课的导入环节入手,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计算习惯的培养,多途径、多方式的去引导学生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点肤浅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引发学生思考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导入是计算教学成功的一半。新课程背景下,为了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要对新课导入投以足够的重视。因此,我们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时,我们应积极的从计算教学的导入环节入手,充分的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对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教学效率。数学问题是直接或间接指向某一特定数学知识,能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思考,并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去“做”,但又不能马上知道该采取何种方式去做的事件。数学问题情境是以数学问题为主体的真实的任务环境。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乘法时,教师可先写一个加法算式“2+2+2+2+2= ”出示给学生,并问“你们能迅速地算出得数么”?由于加数小,学生能迅速地算出,紧接着,教师再出示一个加法算式“6+6+6+6+6+6+6=”这样学生就要算几秒钟,老师告诉学生不用加法计算能一下计算出答案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也急于想知道计算方法。这样,通过的有效的问题导入新课,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氛围异常的活跃。
二、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切实打好基础
口算是主要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它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的基础。
1、为了提高学生口算的准确率和速度,我根据学生知识结构,有意识地让学生记一些特殊数学的组合,如:和是整十、整百的两个数(73和27,98和2等);积是整十、整百的两个数(25×4,125×8等);这些计算结果的记忆,不但对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
2、每堂课上安排练习。每节数学课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时间,安排3~5分钟的口算练习,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本(口算天天练),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多种形式变换练。例如:视算训练、听算训练、抢答口算、口算游戏、“对抗赛”、“接力赛”等等,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三、巧用多样化与最优化算法,提高计算能力
计算方法既然存在着多样化,那么学生找出了自己的方法后,并认为哪种方法最适合自己,就应允许他使用。一种算法不是上完一节课就被搁置,对于自己找到的方法,学生有一种积极的情感,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喜欢用自己的算法,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不断的反思,发现原来的方法又不适合自己,对自己的方法进行改进,从而找到最好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发展能力的过程。所以,在呈现算法多样化时,教师不必急于硬性给学生灌输最优化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己的摸索过程中得出最优化的方法。也符合认知的规律。比如在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时,可以允许学生采用多种的计算方法,可用23+30=53,53+1=54;也可以用,20+30=50,3+1=4,50+4=54;还可用竖式计算等等方法,只要学生能想出并能计算出正确的答案,就可允许他们用,等他们用了以后他们会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所以在后面的32+39= 中,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最优化的方法去进行计算。此外,把多种算法进行优化,可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掌握较理想的一种算法,而不至于一节课下来,什么方法也没有学会。计算方法多样化需要优化,需要适时优化。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曼恩曾说过:“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习惯是陪伴学生一生,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对学生小学生的计算来说,计算能力的提高必须要有良好的计算习惯作为基础。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计算时,从审题、计算到书写,一气呵成,中途不东张西望,力争算一题,对一题,积极培养学生仔细校对的习惯、认真审题的习惯、端正书写的习惯、主动验算的习惯等等,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促使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的要求不再是以前的又快又对,而是看谁的方法多。“提倡算法多样化”实质上是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个性化的发展。但提倡算法多样化,绝对不是算法越多越好,教师在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时,要看学生的方法是不是从数学思维角度分析得出,并不是算法越多越好,那些真实的、有效的、确实是从数学思维角度分析得出的算法才是好的算法。
参考文献:
[1]张翠琴.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2021(8)
[2]崔晓玲.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9(11)
[3]贺龙金.小学数学计算教学问题解析与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37)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教学策略
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积极的从新课的导入环节入手,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计算习惯的培养,多途径、多方式的去引导学生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点肤浅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引发学生思考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导入是计算教学成功的一半。新课程背景下,为了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要对新课导入投以足够的重视。因此,我们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时,我们应积极的从计算教学的导入环节入手,充分的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对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教学效率。数学问题是直接或间接指向某一特定数学知识,能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思考,并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去“做”,但又不能马上知道该采取何种方式去做的事件。数学问题情境是以数学问题为主体的真实的任务环境。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乘法时,教师可先写一个加法算式“2+2+2+2+2= ”出示给学生,并问“你们能迅速地算出得数么”?由于加数小,学生能迅速地算出,紧接着,教师再出示一个加法算式“6+6+6+6+6+6+6=”这样学生就要算几秒钟,老师告诉学生不用加法计算能一下计算出答案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也急于想知道计算方法。这样,通过的有效的问题导入新课,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氛围异常的活跃。
二、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切实打好基础
口算是主要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它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的基础。
1、为了提高学生口算的准确率和速度,我根据学生知识结构,有意识地让学生记一些特殊数学的组合,如:和是整十、整百的两个数(73和27,98和2等);积是整十、整百的两个数(25×4,125×8等);这些计算结果的记忆,不但对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
2、每堂课上安排练习。每节数学课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时间,安排3~5分钟的口算练习,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本(口算天天练),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多种形式变换练。例如:视算训练、听算训练、抢答口算、口算游戏、“对抗赛”、“接力赛”等等,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三、巧用多样化与最优化算法,提高计算能力
计算方法既然存在着多样化,那么学生找出了自己的方法后,并认为哪种方法最适合自己,就应允许他使用。一种算法不是上完一节课就被搁置,对于自己找到的方法,学生有一种积极的情感,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喜欢用自己的算法,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不断的反思,发现原来的方法又不适合自己,对自己的方法进行改进,从而找到最好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发展能力的过程。所以,在呈现算法多样化时,教师不必急于硬性给学生灌输最优化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己的摸索过程中得出最优化的方法。也符合认知的规律。比如在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时,可以允许学生采用多种的计算方法,可用23+30=53,53+1=54;也可以用,20+30=50,3+1=4,50+4=54;还可用竖式计算等等方法,只要学生能想出并能计算出正确的答案,就可允许他们用,等他们用了以后他们会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所以在后面的32+39= 中,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最优化的方法去进行计算。此外,把多种算法进行优化,可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掌握较理想的一种算法,而不至于一节课下来,什么方法也没有学会。计算方法多样化需要优化,需要适时优化。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曼恩曾说过:“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习惯是陪伴学生一生,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对学生小学生的计算来说,计算能力的提高必须要有良好的计算习惯作为基础。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计算时,从审题、计算到书写,一气呵成,中途不东张西望,力争算一题,对一题,积极培养学生仔细校对的习惯、认真审题的习惯、端正书写的习惯、主动验算的习惯等等,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促使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的要求不再是以前的又快又对,而是看谁的方法多。“提倡算法多样化”实质上是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个性化的发展。但提倡算法多样化,绝对不是算法越多越好,教师在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时,要看学生的方法是不是从数学思维角度分析得出,并不是算法越多越好,那些真实的、有效的、确实是从数学思维角度分析得出的算法才是好的算法。
参考文献:
[1]张翠琴.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2021(8)
[2]崔晓玲.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9(11)
[3]贺龙金.小学数学计算教学问题解析与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