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三年级 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 向 艳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劳动路小学



【正文】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当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主体素养的培养。开展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教学活动已成为许多一线教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高。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尤为重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语文三年级;阅读单元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小学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既指向语言本身,也指向语言方法的习得,最终指向儿童的语言素养。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教师构建具有核心素养内容的理论,掌握具体的培养方法。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学会阅读”到“从阅读中学习”的黄金时期,在学习内容、思维发展、独立性等方面,都有着过渡性的变化。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阅读课文,并对文章进行深入学习,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真正意义。
  一、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方式的重要性
  小学一、二年级的教学内容是一些语文基础知识。学习这些知识后,学生基本上可以利用这些知识完成阅读和看图写话。在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有许多短文需要孩子们去阅读和理解。然而,文章类型多样,学生缺乏阅读方法,导致小学生语文阅读效果较差。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采用单元主题教学法。在语文书中,每个单元中的文章属于同一类型,根据文章的主题或写作方式进行划分。教师按单元教学,加深孩子对单元文章的印象,帮助学生梳理文章之间的语境,找出文章之间的差异以及各类文章的写作方法和叙述风格。这样,当学生自己阅读文章时,他们就会有一个清晰的阅读思路。
  二、明确阅读目标,制定相应计划
  在实施正式阅读课之前,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即明确学生的阅读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为在课堂上实施各种有效的教学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教学要求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上常常被忽视,大多数老师上课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他们只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了相关的目标,而没有对要解释的课文做出相应的计划。在这种课堂模式下,学生无法感受到语文课堂的乐趣,缺乏相应的氛围,导致他们不愿意主动阅读课文,甚至有些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做其他事情。因此,为了改变这种课堂状况,语文教师必须在课前完成上述准备工作,从而创造一个高效的语文课堂。
  三、立足核心素养,优化教学方法
  (一)创设语言情景,营造阅读氛围
  阅读是一个运用语言的过程。如果学生在阅读时为他们创造一个一致的语言环境,他们的阅读注意力将更加集中,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将更加透彻。生动的语言环境可以让学生感受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和作者当时的感受,帮助他们体验语言中所蕴含的情感,帮助孩子形成一定的语言体验,在以后的阅读中更加得心应手。
  (二)整合阅读资源,培养阅读思维
  文章类型多样,大多数小学生喜欢有趣的文章和故事性文章,对于说明文和议论文来说很容易感到无聊。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整合阅读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阅读思维支持儿童的整个阅读过程。保证他们有效阅读的关键是让他们有一定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整合阅读资源不仅是对阅读内容的大胆选择和补充,也是为学生提供更多阅读空间的一种形式。因此,在整合阅读资源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孩子的阅读需求,培养他们的阅读思维。
  (三)注重读写结合,着力句段练习
  读与写是语文素养的两大核心能力,缺一不可。在每一节阅读教学课中都应该给予一定的练笔时间,并着力于句段的练习。作为习作刚起步的三年级,可以进行随文仿写,降低习作的难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使学生在句段的仿写中进一步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在中段主题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从句式表达和段落构成两方面进行一段话的仿写。教师可通过课文中的典型句式,如: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让学生仿写;也可根据课文的段落结构引导学生仿写。
  (四)重视批注阅读,培养阅读习惯
  学生在中段开始学习批注阅读,在单元主题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交给三年级学生批注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与文本对话,然后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最终实现自己和文本对话的目标。
  (五)联系生活实际,营造阅读氛围
  阅读是一个运用语言的过程,如果能将学生置于一定的语言情境中,一定会使他们形成个性化的语言体验,这将极大地促进他们阅读文章能力的提高。鉴于语文学科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师可以将学生想要阅读的文本与生活现实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完成相应氛围的营造。例如,在阅读《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可以从文章的标题知道,本文所写的内容与学校有关。因此,在阅读课文之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的学校和学习环境。此时,一些学生会迅速将目光转向窗户,并在观察学校环境的同时迅速构思如何描述他们的学校。在这个过程中,阅读氛围潜移默化地建立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学生简单思考后,可以随机选择几个学生发表自己的答案。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描述大青树下下的小学的,并通过阅读文本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立体化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立体阅读。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只能通过教材进行阅读活动,很难依靠文字联想和想象课文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然而,在信息技术辅助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图片、视频和其他材料,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文章中所写的内容。例如,在阅读《美丽的小兴安岭》之前,老师可以首先向学生介绍小兴安岭的信息。其次,请阅读本文,感受作者对小兴安岭的描述。在学生完成第一次阅读后,教师将用多媒体再次为学生播放有关小兴安岭的视频和图片,请学生直观地感受一下小兴安岭的风景。通过上述立体阅读方法,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文本的内容,并帮助他们想象和联想文本。
  (七)重视自主阅读,培养阅读思维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不仅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构建高效课堂,还要培养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过去的课堂上,大多数学生缺乏自我阅读的能力。面对课文时,他们不知道如何阅读,经常吞咽课文,断章取义。读了一篇文章后,他们不仅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而且也不清楚文本中写了什么内容。这种低效的阅读方法不仅没有达到阅读课的意义,而且降低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正确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和自我阅读能力。在这里,你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三遍阅读”的方法。以阅读《大自然的声音》一文为例。当学生第一次阅读课文时,他们需要理解课文中所写的内容,并能够在第一次阅读课文后进行总结。也就是说,作者将风、水和动物与自然的音乐家和歌手进行比较,并描述他们的声音;第二次阅读课文时,在二读中,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好的单词和句子,并解释他们选择的原因。如“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下雨时喜欢打击乐器”一句话,就用拟人手法将水人性化,生动地写出雨点拍打地面的声音;第三次阅读时,在第三次阅读中,学生需要能够理解作者在文本中表达的情感。通过以上方法,我们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情感,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总之,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其次,在课堂上,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从而达到阅读课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詹红琴.“生活世界”观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J].中学外语教与学,2008,(11),46-48。
  [2]古一位.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家》2011年3期
  [3]何梅.小学语文阅读建议及实践[J].才智,2014,2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