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 林雨蒙
【机构】 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第一小学校
【正文】 【摘 要】 数学思维本身看不见摸不着,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将隐性数学思维显性化,我们可以使用直观、有声、显性化即思维可视化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参与度,帮助教师完成优化教学过程,进而提升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本文将紧密结合小学中高段数学课堂的教学实践例子,谈谈关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习得所需知识,进而提升自身素养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思维可视化;小学数学;有形有声;方式
新课改实施以后,课堂教学的活动性增强了,教师更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交互式教学过程。数学是一门极具抽象性的学科,尤其是概念性的知识,小学生理解起来很吃力,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教学过程若是生搬硬套,学生会对学习产生恐惧感甚至抵触感。思维可视化是指教学中利用图形化、形象化的方式来表达学生头脑知识、想法、过程、体会等,把隐性知识显性化。教师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教学、创设形象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让不同的学生能思考不同层次的问题,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创设可视化课堂情境,让思维有“火花”产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重心置于数学命题的形成过程中,通过提前设置问题引导,创设情境、实验探究等方式,激活学生获取新知的内驱力,让学生主动投入到知识形成过程中。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年月日》这一节新课前,可以设置前置问题作业。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气泡图、过程图、表格等等思维可视化工具,将自己心目中已知的和未知的关于年月日的知识构建出来。教师通过学生作品,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知道课堂教学重点将放置在哪里。在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一课中,课前以一个中国传统“剪纸”艺术视频导入,老师一下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学生不但能了解关于剪纸的传统技艺,还能看到剪纸中的“轴对称”操作手艺,这些内容与本节课息息相关,为接下来的课程做了极好的铺垫,学生能产生丰富的联想。这既是对传统文化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也是将轴对称这个“隐形”的知识通过视频显性化了。
二、“动手做”,“做中学”,让思维有“迹”可循
“做数学”可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历,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去实验去操作,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之间共享交流学习经历、学习成果等,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构建系统的数学知识模型。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给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进而引导、帮助学生“再创造”。
小学数学概念性知识的教学,大多数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合作探究。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与容积》这一课中,在引入环节就以学生常见的茶水柜或者茶几等等实物,让学生用肉眼判断谁占的空间大,直观地比较出实物大小。接着,教师可以充分地为学生准备试验器材,可以是课本中的红薯和土豆,也可以用其他学生常见的食物代替,让学生通过让实物浸没于水中的过程,逐步探讨,进一步理解体积这一抽象概念--物体的体积,就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在学习容积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做一个内壁非常厚的纸盒,让学生观察,判断物体的容积是指哪里,体积指的是哪里?给予学生直观视觉冲击,再进行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的活动,关于体积和容积的区别、联系,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通过用高瘦的量筒装水,与矮胖的量杯装水,让学生难以肉眼比较出谁装得多,再通过实验验证,这样,学生就能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深刻理解这个概念。这一过程就是把晦涩难懂的知识显性化了。
在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中,让学生尝试去做圆柱与圆锥很有必要。学生可以用纸去裁剪,粘贴制作而成,也可以用布料缝制,用橡皮泥捏出,甚至用食材如胡萝卜等切出来。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脑、手、口多种感官协同调动起来,便于他们获得圆柱与圆锥的直观经验。最后,再展示好的作品,让学生们在用议一议,说一说的过程中进一步透彻地理解知识。
三、“说”数学,让思维有“声”可听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考过程和他们内心的想法说出来,这既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当前的知识掌握水平,还能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方便学生及时差缺补漏。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数学语言的组织和表达当然离不开思维的引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让学生说解题过程,不仅有利于教师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所学知识,而且是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最佳方式。尤其是较重要而难度又较大的题,可以采取这样策略:让思维层次较高的同学先表达,慢慢带领更多的同学参与讲题、讲清楚题。还可以利用分小组的形式,让小组内更优秀的同学去给其他组员说解题过程。还可以安排课后任务,让所有同学去说某一易错题,或者自己的易错题。除了说解题过程,还可以说在图形操作课上说操作思路。
在进行图形操作类型的教学时,在动手操作的同时进行解说即手脑并用的方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如六年级上册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的教学过程中,提前让学生做一两个展开图,课堂上让他们去说如何展开,又如何拼接,听的同学还能及时补充。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师生得以快速地检测结果是否正确,学生隐藏的数学思维结果也就能显性化,若能持之以恒,表达能力弱的孩子定能得到锻炼。
四、“画”数学,让思维“有形”可见
数学知识“多、乱、杂”,而小学生由于他们年龄特点等的限制,他们很难去发现、总结数学知识点与对应数学方法应用方面的关系,而数学学习,最关键的就是要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思维可视化方式就可以作为一座桥梁,让这个问题得以迎刃而解。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典型的思维可视化工具,先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让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线段图、柱状图、表格、气泡等图案,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所教学的知识,利于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过程较轻松地理解其意义,进而能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找到知识间的连接点并进行再创造,逐渐形成习惯,这对于他们进入初、高中学习,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使用思维导图等图形工具,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使用工具辅助学习的习惯,他们就能够对知识点建立更多的关联点,进而形成更系统的知识体系。老师在课后还应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整理、分类、激励,最后对相应知识进行梳理、小结,这样,学生看知识的角度及脉络会产生全新的变化,这符合目前“双减”的大学习环境,能让学生减负增效,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培养语言能力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是“短期速成”的,需要“潜移默化”才能“厚积薄发”。做为一线教师,我们在教学时更应该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努力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去,师生利用思维可视化方式,融“思、学、说、做、用”为一体,让培养数学表达的教学“常态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林进中,数学是“做”出来的,也是“说”出来的—在小学数学活动中培养儿童“说话”能力的策略性分析,启迪.智慧2021.12
[2]韩艳丽,基于“思维可视化”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文理导航,2021年05月(总第411期)
[3]郭爱娟,思维有“声”,分析有“迹”一小学数学教学思维“可视化”的几点思考,学术争鸣,2017年第1期
【关键词】 思维可视化;小学数学;有形有声;方式
新课改实施以后,课堂教学的活动性增强了,教师更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交互式教学过程。数学是一门极具抽象性的学科,尤其是概念性的知识,小学生理解起来很吃力,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教学过程若是生搬硬套,学生会对学习产生恐惧感甚至抵触感。思维可视化是指教学中利用图形化、形象化的方式来表达学生头脑知识、想法、过程、体会等,把隐性知识显性化。教师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教学、创设形象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让不同的学生能思考不同层次的问题,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创设可视化课堂情境,让思维有“火花”产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重心置于数学命题的形成过程中,通过提前设置问题引导,创设情境、实验探究等方式,激活学生获取新知的内驱力,让学生主动投入到知识形成过程中。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年月日》这一节新课前,可以设置前置问题作业。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气泡图、过程图、表格等等思维可视化工具,将自己心目中已知的和未知的关于年月日的知识构建出来。教师通过学生作品,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知道课堂教学重点将放置在哪里。在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一课中,课前以一个中国传统“剪纸”艺术视频导入,老师一下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学生不但能了解关于剪纸的传统技艺,还能看到剪纸中的“轴对称”操作手艺,这些内容与本节课息息相关,为接下来的课程做了极好的铺垫,学生能产生丰富的联想。这既是对传统文化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也是将轴对称这个“隐形”的知识通过视频显性化了。
二、“动手做”,“做中学”,让思维有“迹”可循
“做数学”可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历,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去实验去操作,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之间共享交流学习经历、学习成果等,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构建系统的数学知识模型。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给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进而引导、帮助学生“再创造”。
小学数学概念性知识的教学,大多数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合作探究。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与容积》这一课中,在引入环节就以学生常见的茶水柜或者茶几等等实物,让学生用肉眼判断谁占的空间大,直观地比较出实物大小。接着,教师可以充分地为学生准备试验器材,可以是课本中的红薯和土豆,也可以用其他学生常见的食物代替,让学生通过让实物浸没于水中的过程,逐步探讨,进一步理解体积这一抽象概念--物体的体积,就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在学习容积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做一个内壁非常厚的纸盒,让学生观察,判断物体的容积是指哪里,体积指的是哪里?给予学生直观视觉冲击,再进行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的活动,关于体积和容积的区别、联系,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通过用高瘦的量筒装水,与矮胖的量杯装水,让学生难以肉眼比较出谁装得多,再通过实验验证,这样,学生就能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深刻理解这个概念。这一过程就是把晦涩难懂的知识显性化了。
在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中,让学生尝试去做圆柱与圆锥很有必要。学生可以用纸去裁剪,粘贴制作而成,也可以用布料缝制,用橡皮泥捏出,甚至用食材如胡萝卜等切出来。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脑、手、口多种感官协同调动起来,便于他们获得圆柱与圆锥的直观经验。最后,再展示好的作品,让学生们在用议一议,说一说的过程中进一步透彻地理解知识。
三、“说”数学,让思维有“声”可听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考过程和他们内心的想法说出来,这既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当前的知识掌握水平,还能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方便学生及时差缺补漏。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数学语言的组织和表达当然离不开思维的引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让学生说解题过程,不仅有利于教师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所学知识,而且是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最佳方式。尤其是较重要而难度又较大的题,可以采取这样策略:让思维层次较高的同学先表达,慢慢带领更多的同学参与讲题、讲清楚题。还可以利用分小组的形式,让小组内更优秀的同学去给其他组员说解题过程。还可以安排课后任务,让所有同学去说某一易错题,或者自己的易错题。除了说解题过程,还可以说在图形操作课上说操作思路。
在进行图形操作类型的教学时,在动手操作的同时进行解说即手脑并用的方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如六年级上册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的教学过程中,提前让学生做一两个展开图,课堂上让他们去说如何展开,又如何拼接,听的同学还能及时补充。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师生得以快速地检测结果是否正确,学生隐藏的数学思维结果也就能显性化,若能持之以恒,表达能力弱的孩子定能得到锻炼。
四、“画”数学,让思维“有形”可见
数学知识“多、乱、杂”,而小学生由于他们年龄特点等的限制,他们很难去发现、总结数学知识点与对应数学方法应用方面的关系,而数学学习,最关键的就是要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思维可视化方式就可以作为一座桥梁,让这个问题得以迎刃而解。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典型的思维可视化工具,先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让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线段图、柱状图、表格、气泡等图案,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所教学的知识,利于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过程较轻松地理解其意义,进而能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找到知识间的连接点并进行再创造,逐渐形成习惯,这对于他们进入初、高中学习,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使用思维导图等图形工具,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使用工具辅助学习的习惯,他们就能够对知识点建立更多的关联点,进而形成更系统的知识体系。老师在课后还应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整理、分类、激励,最后对相应知识进行梳理、小结,这样,学生看知识的角度及脉络会产生全新的变化,这符合目前“双减”的大学习环境,能让学生减负增效,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培养语言能力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是“短期速成”的,需要“潜移默化”才能“厚积薄发”。做为一线教师,我们在教学时更应该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努力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去,师生利用思维可视化方式,融“思、学、说、做、用”为一体,让培养数学表达的教学“常态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林进中,数学是“做”出来的,也是“说”出来的—在小学数学活动中培养儿童“说话”能力的策略性分析,启迪.智慧2021.12
[2]韩艳丽,基于“思维可视化”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文理导航,2021年05月(总第411期)
[3]郭爱娟,思维有“声”,分析有“迹”一小学数学教学思维“可视化”的几点思考,学术争鸣,201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