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论高中历史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 袁 艳
【机构】 福建省南安市实验中学
【正文】 【摘 要】 自主学习成为一个人适应信息时代必备的能力。这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由培养学生学会知识以应付考试转变培养学生会学知识以适应社会。在教育工作中如何培养历史自主学习能力,总结出一些具体实施办法。
【关键词】 自主学习;平等民主;方法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针对学生学习基础、思维习惯、行为特点和心理特征因材施教,使高中历史学科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这是长期困绕众多高中历史教师的一个难题。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其基本理念就在于:坚持由广大的学生来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从过去的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进而主动地去提高自我能力、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主动地去学习。本文就高中历史学科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进行探讨。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创新教学观念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内在要求之一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广大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为宗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能再是单一的教学者,只能担当起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而务必要让广大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建构“主体思想”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创新教学观念,使高中历史教学既有利于学生打好基础,更有利于学生去探索、创新。“主体思想”思想坚持由广大的学生来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从过去的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进而主动地去提高自我能力、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主动地去学习,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原动力。
二、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现阶段,中学历史教学的课程安排,一般为每周2-3课时,这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相比,相去甚远,这使历史老师与学生接触沟通的时间较少。另一方面,一般历史老师任教班级又较多,多者甚至同时任教8-9个班级,这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老师相比,又超之甚多。时间少,要接触的对象又多,要建立一个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好像就更加困难了。所以,我们老师应努力增加自己在学生心中那杆秤上的分量,尤其是我们历史老师,更不能忽视每一个与学生接触沟通的机会。我们要及早的摒弃传统教育观念,放弃“师道尊严”,用一颗真诚的心,就像对待朋友一样,理解和信任每一位学生。
三、非智力因素──好奇心、求知欲的培养
首先应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问题的难度是形成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之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指出:“当感性认识与人的现有认识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不相符时,人的兴趣最大。”例如在历史课上讲河姆渡、半坡居民生产状况时,可以让学生看书,然后让学生回答:“河姆渡、半坡居民已经掌握了哪些生产技术?”但是,这么讲学生就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失去求知欲望。其次应支持学生好问的积极性。学生只有对他感兴趣的问题,才有着强烈的探索精神,喜欢追根究底。所以,如果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就说明他对这一学科的某些内容产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正确引导,积极鼓励,使他们的兴趣进一步滋长、扩大,从而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提供强大的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因此,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问题的质量如何,一定要有热情、耐心,正确引导。
四、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指导。历史课程的特点就是知识涵盖量大,纵贯古今中外。所以阅读能力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能力。教师帮助学生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史料、历史地图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在开始的时候仍然可以先由老师提出问题。对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应该适当的转化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才能牢固掌握;对不容易掌握的理论、历史现象、历史规律等内容,可以转化为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散性思维、横向纵向联系、多层次比较,达到正确、全面、深刻理解,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思维指导。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三是掌握历史的横向的、纵向的联系。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五、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
老师在课堂上的作用转变了,由原来的“授鱼者”变为“授渔者”。这其实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依靠拥有的“鱼”已经不行了,老师必须不断地研究“渔”之法,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一开始,老师可以为学生搭建舞台和表演节目。如针对原始人类的学习,开展一堂想象课,学生根据书本内容并利用计算机查找相关资料,想象原始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又如针对秦朝历史的学习,开展一堂辩论会,以“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为辩题,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利用计算机查找相关资料,全班分为两组展开辩论;再如针对中国古代历史遗址与建筑的学习,开展社会调查,学生利用北京拥有历史悠久的人文优势,进行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对北京各处的历史遺址和古建筑进行档案整理,在课堂上进行成果汇报等等。
总之,在我实践研究、研究实践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构建历史自主学习模式给学生学习带来的巨大变化。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潜能得到发挥,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提高,最重要的是培养了使学生一生受益的自主学习能力。当然我构建的这一模式还需不断充实、完善。希望与教育同行们更多的交流和探讨,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海峰.信息技术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优化策略初探[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02).
[2] 苏红霞.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培养的途径研究[J].新课程(中学),2020,(01).
[3] 冯明艳.分析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20,(S3).
【关键词】 自主学习;平等民主;方法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针对学生学习基础、思维习惯、行为特点和心理特征因材施教,使高中历史学科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这是长期困绕众多高中历史教师的一个难题。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其基本理念就在于:坚持由广大的学生来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从过去的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进而主动地去提高自我能力、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主动地去学习。本文就高中历史学科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进行探讨。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创新教学观念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内在要求之一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广大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为宗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能再是单一的教学者,只能担当起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而务必要让广大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建构“主体思想”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创新教学观念,使高中历史教学既有利于学生打好基础,更有利于学生去探索、创新。“主体思想”思想坚持由广大的学生来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从过去的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进而主动地去提高自我能力、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主动地去学习,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原动力。
二、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现阶段,中学历史教学的课程安排,一般为每周2-3课时,这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相比,相去甚远,这使历史老师与学生接触沟通的时间较少。另一方面,一般历史老师任教班级又较多,多者甚至同时任教8-9个班级,这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老师相比,又超之甚多。时间少,要接触的对象又多,要建立一个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好像就更加困难了。所以,我们老师应努力增加自己在学生心中那杆秤上的分量,尤其是我们历史老师,更不能忽视每一个与学生接触沟通的机会。我们要及早的摒弃传统教育观念,放弃“师道尊严”,用一颗真诚的心,就像对待朋友一样,理解和信任每一位学生。
三、非智力因素──好奇心、求知欲的培养
首先应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问题的难度是形成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之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指出:“当感性认识与人的现有认识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不相符时,人的兴趣最大。”例如在历史课上讲河姆渡、半坡居民生产状况时,可以让学生看书,然后让学生回答:“河姆渡、半坡居民已经掌握了哪些生产技术?”但是,这么讲学生就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失去求知欲望。其次应支持学生好问的积极性。学生只有对他感兴趣的问题,才有着强烈的探索精神,喜欢追根究底。所以,如果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就说明他对这一学科的某些内容产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正确引导,积极鼓励,使他们的兴趣进一步滋长、扩大,从而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提供强大的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因此,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问题的质量如何,一定要有热情、耐心,正确引导。
四、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指导。历史课程的特点就是知识涵盖量大,纵贯古今中外。所以阅读能力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能力。教师帮助学生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史料、历史地图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在开始的时候仍然可以先由老师提出问题。对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应该适当的转化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才能牢固掌握;对不容易掌握的理论、历史现象、历史规律等内容,可以转化为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散性思维、横向纵向联系、多层次比较,达到正确、全面、深刻理解,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思维指导。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三是掌握历史的横向的、纵向的联系。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五、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
老师在课堂上的作用转变了,由原来的“授鱼者”变为“授渔者”。这其实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依靠拥有的“鱼”已经不行了,老师必须不断地研究“渔”之法,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一开始,老师可以为学生搭建舞台和表演节目。如针对原始人类的学习,开展一堂想象课,学生根据书本内容并利用计算机查找相关资料,想象原始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又如针对秦朝历史的学习,开展一堂辩论会,以“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为辩题,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利用计算机查找相关资料,全班分为两组展开辩论;再如针对中国古代历史遗址与建筑的学习,开展社会调查,学生利用北京拥有历史悠久的人文优势,进行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对北京各处的历史遺址和古建筑进行档案整理,在课堂上进行成果汇报等等。
总之,在我实践研究、研究实践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构建历史自主学习模式给学生学习带来的巨大变化。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潜能得到发挥,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提高,最重要的是培养了使学生一生受益的自主学习能力。当然我构建的这一模式还需不断充实、完善。希望与教育同行们更多的交流和探讨,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海峰.信息技术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优化策略初探[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02).
[2] 苏红霞.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培养的途径研究[J].新课程(中学),2020,(01).
[3] 冯明艳.分析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20,(S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