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作者】 范雪梅
【机构】 新疆石河子总场第一中学
【正文】 【摘 要】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受到更多人重视。因此,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促进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从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背景下,核心素养培养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能力培养,以发挥教学的目标导向,构建综合性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多维度、全方位的发展。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构成,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应围绕核心素养目标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带领学生综合性、系统化地解读文本的思想内涵,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1、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
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推动我国教育事业随之发生相应变革。新时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全方位切实有效培养并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及综合能力,打造全新教学环境,引导并帮助学生学习与发展,培养其具备顺应时代发展、满足复杂多变的社会就业形势的专业能力及核心素养,成长为合格优秀的高质量人才。语言的表达应用、语言系统的整体构建、语文思维发散与提升、文学审美及作品鉴赏加之文化理解与传承这几大模块共同构成语文的学科核心素养。语言构建与应用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语文语言进行深度认知理解、内容梳理并总结归纳,进而在最大程度上使学生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语言文字的特色特征及使用方法,进而切实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及表达能力;思维发散与提升则是指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语文学习及教师指导下,锻炼自身想象力、充分发散自身语文逻辑思维,进而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简单明了地表达自身观点,使自身语文思维得到优化升华的过程;文学审美与创造指的是在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由教师引导并帮助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进行鉴赏,使学生切身实地感受到语言文字及语文阅读的魅力,对其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将其内化为自身进行作品创作的能力;文化理解与传承则是指通过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学习与分析鉴赏,传承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引导并帮助学生理解认知各个民族特色及文化,进而切实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立足于核心素养视角,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就是指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及表达能力、优化提升学生审美观念及品位、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提升其语文知识探索求知欲,进而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全过程。
2、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阅读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且初中语文教材中编纂的文章体裁众多,无疑加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语文教师需要结合文章内容选择相适宜的教学方法,降低文章的理解难度,以此来缓解学习的焦虑情绪,帮助学生重拾自信。但是从实践教学来看,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会产生阻碍,为了跟上教学进度,语文教师会带领学生逐段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而学生的思维并未激活,只能跟随教师的思路,自主学习能力无法得到提升,久而久之,学生会对教师的指导产生依赖,阅读习惯较差,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会产生阻碍。另外,受到教师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对于文章的学习缺乏兴趣,在课堂中难以投入过多的精力,阅读教学的效果会受到影响。且初中阶段学科众多,语文教师沿用陈旧的教学模式,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的情绪,对其今后的发展会产生消极影响。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要认真地反思回顾,针对以往教学的不足进行创新实践,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彰显阅读教学的真正价值。
3、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3.1读写结合教学,加强语言运用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开展阅读探究,再通过写作发散思维完成思想、语言的输出,通过内化吸收和迁移运用加强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在传统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将读与写割裂开来,学生无法将阅读中的感悟表达出来,也难以在写作中灵活运用阅读知识。教师应深入把握二者的内在联系,创新阅读教学活动,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带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内涵,并鼓励学生将阅读中的所感、所想记录下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创新意识,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杞人忧天》教学时,教师应采取读写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仿写、续写等活动,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空间。首先,教师开展新课导入,引出“杞人忧天”这一成语故事的来源,并向学生分享提前整理好的相关资料。学生可将文本内容与资料相结合,品析寓言故事中的道理。其次,教师引导学生综合文本内容和生活经验展开讨论,有些学生认为寓言故事中的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认识是错误的,对“杞人”造成一定的误导。还有些学生认为热心人关心他人、耐心引导的做法值得学习。最后,教师设计拓展写作活动,“同学们,该寓言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教师组织学生综合文章内容和写作要求展开思考,结合其中的情节展开续写,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基于此,学生可将阅读中的感悟整理、提炼后,在写作环节中运用文字进行表达,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个性化思维的综合发展。
3.2读写结合,加强语言建构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读、思等方式,反复积累语言知识,并为模仿、创造、交流奠定基础。教师要基于这一点,设计读写结合的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知识,在写作中借鉴和利用,从而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3.3创新阅读形式,拓宽文化视野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师不仅要侧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和阅读技巧的掌握,还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阅读中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传统阅读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教学活动也有待丰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有待进一步发展。教师应积极创新阅读形式,结合文章主题、学生学情设计多样化阅读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具体而言,教师可在课前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以合作的形式了解相关知识;可在课堂中围绕阅读主题设计交流互动环节,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疑惑时,还可设计辩论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达到拓宽文化视野的目的。
结语
初中阶段是学生能力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构建高效课堂,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实践、锻炼,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生的实际学情,积极创新教学形式,为学生营造积极的阅读学习氛围,以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郭胤鑫.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2):238.
[2]张永利.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究[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2(6)
[3]王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J].语文天地,2021(34):79-80.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背景下,核心素养培养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能力培养,以发挥教学的目标导向,构建综合性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多维度、全方位的发展。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构成,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应围绕核心素养目标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带领学生综合性、系统化地解读文本的思想内涵,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1、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
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推动我国教育事业随之发生相应变革。新时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全方位切实有效培养并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及综合能力,打造全新教学环境,引导并帮助学生学习与发展,培养其具备顺应时代发展、满足复杂多变的社会就业形势的专业能力及核心素养,成长为合格优秀的高质量人才。语言的表达应用、语言系统的整体构建、语文思维发散与提升、文学审美及作品鉴赏加之文化理解与传承这几大模块共同构成语文的学科核心素养。语言构建与应用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语文语言进行深度认知理解、内容梳理并总结归纳,进而在最大程度上使学生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语言文字的特色特征及使用方法,进而切实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及表达能力;思维发散与提升则是指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语文学习及教师指导下,锻炼自身想象力、充分发散自身语文逻辑思维,进而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简单明了地表达自身观点,使自身语文思维得到优化升华的过程;文学审美与创造指的是在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由教师引导并帮助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进行鉴赏,使学生切身实地感受到语言文字及语文阅读的魅力,对其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将其内化为自身进行作品创作的能力;文化理解与传承则是指通过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学习与分析鉴赏,传承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引导并帮助学生理解认知各个民族特色及文化,进而切实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立足于核心素养视角,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就是指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及表达能力、优化提升学生审美观念及品位、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提升其语文知识探索求知欲,进而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全过程。
2、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阅读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且初中语文教材中编纂的文章体裁众多,无疑加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语文教师需要结合文章内容选择相适宜的教学方法,降低文章的理解难度,以此来缓解学习的焦虑情绪,帮助学生重拾自信。但是从实践教学来看,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会产生阻碍,为了跟上教学进度,语文教师会带领学生逐段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而学生的思维并未激活,只能跟随教师的思路,自主学习能力无法得到提升,久而久之,学生会对教师的指导产生依赖,阅读习惯较差,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会产生阻碍。另外,受到教师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对于文章的学习缺乏兴趣,在课堂中难以投入过多的精力,阅读教学的效果会受到影响。且初中阶段学科众多,语文教师沿用陈旧的教学模式,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的情绪,对其今后的发展会产生消极影响。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要认真地反思回顾,针对以往教学的不足进行创新实践,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彰显阅读教学的真正价值。
3、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3.1读写结合教学,加强语言运用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开展阅读探究,再通过写作发散思维完成思想、语言的输出,通过内化吸收和迁移运用加强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在传统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将读与写割裂开来,学生无法将阅读中的感悟表达出来,也难以在写作中灵活运用阅读知识。教师应深入把握二者的内在联系,创新阅读教学活动,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带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内涵,并鼓励学生将阅读中的所感、所想记录下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创新意识,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杞人忧天》教学时,教师应采取读写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仿写、续写等活动,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空间。首先,教师开展新课导入,引出“杞人忧天”这一成语故事的来源,并向学生分享提前整理好的相关资料。学生可将文本内容与资料相结合,品析寓言故事中的道理。其次,教师引导学生综合文本内容和生活经验展开讨论,有些学生认为寓言故事中的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认识是错误的,对“杞人”造成一定的误导。还有些学生认为热心人关心他人、耐心引导的做法值得学习。最后,教师设计拓展写作活动,“同学们,该寓言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教师组织学生综合文章内容和写作要求展开思考,结合其中的情节展开续写,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基于此,学生可将阅读中的感悟整理、提炼后,在写作环节中运用文字进行表达,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个性化思维的综合发展。
3.2读写结合,加强语言建构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读、思等方式,反复积累语言知识,并为模仿、创造、交流奠定基础。教师要基于这一点,设计读写结合的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知识,在写作中借鉴和利用,从而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3.3创新阅读形式,拓宽文化视野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师不仅要侧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和阅读技巧的掌握,还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阅读中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传统阅读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教学活动也有待丰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有待进一步发展。教师应积极创新阅读形式,结合文章主题、学生学情设计多样化阅读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具体而言,教师可在课前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以合作的形式了解相关知识;可在课堂中围绕阅读主题设计交流互动环节,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疑惑时,还可设计辩论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达到拓宽文化视野的目的。
结语
初中阶段是学生能力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构建高效课堂,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实践、锻炼,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生的实际学情,积极创新教学形式,为学生营造积极的阅读学习氛围,以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郭胤鑫.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2):238.
[2]张永利.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究[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2(6)
[3]王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J].语文天地,2021(34):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