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网络诈骗须警惕简案

【作者】 孙德良

【机构】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朱集镇中心学校



【正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网络诈骗的严重性,熟悉常见的网络诈骗手段,能够准确辨别常见的诈骗形式。
  (2)使学生掌握提高警惕、判断是否遭遇诈骗的方法,学会有效应对网络诈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反应能力。
  (2)运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在网络环境中识别和应对诈骗行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其在网络世界中的风险意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2)激发学生将所学防骗知识分享给他人的意识,共同提高网络安全素养,营造安全的网络环境。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认识和了解网络诈骗的种类及其常见手段。
  (2)掌握提高警惕、判断是否遭遇诈骗以及有效应对的方法。
  2、教学难点
  (1)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网络诈骗防范措施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防范网络诈骗。
  (2)培养学生冷静判断网络中诈骗信息的能力,避免情绪化和冲动决策。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
  通过系统讲解网络诈骗的常见形式、手段及其防范措施,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
  结合具体、真实的网络诈骗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刻理解诈骗的危害和防范措施。
  3、小组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常见的网络诈骗类型,探索解决方法,增强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角色扮演法
  模拟网络诈骗的常见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在网络环境中识别和应对诈骗行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多媒体演示法
  使用视频、图示、实际网络诈骗案例等素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网络诈骗的危害和防范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引导思考:在课堂开始时,播放一段关于网络诈骗的视频。视频内容可以是模拟诈骗案例,展示诈骗者如何通过假冒身份、虚假链接等手段骗取他人信息或钱财。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大家看到这个视频有什么感受?你认为网络诈骗会对受害者带来什么样的后果?”通过视频和提问引发学生对网络诈骗话题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网络诈骗的影响和危害。
  提问激发兴趣:提问:“你们是否曾经收到过陌生人的微信或短信,声称你中奖了,或者让你提供个人信息?你是如何反应的?”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让他们思考自己是否也曾面临类似的诈骗情境,激发他们分享自己的经验,营造讨论氛围。
  (二)网络诈骗的常见手段与危害(20分钟)
  1、讲解网络诈骗的常见手段
  (1)假冒身份诈骗:诈骗者冒充熟人、领导、朋友,通过社交平台、微信、QQ等向受害者发送信息,请求借款或让受害者汇款。
  (2)虚假购物和拍卖诈骗:在网上伪造商品、虚假网站,通过低价诱骗消费者进行交易,骗取钱财。
  (3)中奖信息诈骗:通过短信、社交平台等方式声称受害者中奖了,要求提供个人信息或支付手续费,从而骗取受害者财物。
  (4)虚假求职诈骗:诈骗者发布虚假的招聘信息,要求受害者交纳押金、培训费等,最终骗取钱财。
  (5)恶意软件和钓鱼网站诈骗:通过发送包含病毒、木马的邮件或链接,诱使受害者点击并泄露账户信息或其他隐私数据。
  (6)虚拟币投资诈骗:伪装成投资平台,诱导受害者投资虚拟币或其他金融产品,承诺高回报,最终使受害者血本无归。
  (7)刷单诈骗:刷单行为违法,参与者可能面临法律责任,诈骗者以高额回报吸引学生参与“兼职刷单”,要求先支付保证金等。
  (8)演唱会门票私下交易诈骗:诈骗者利用学生希望低价购买演唱会门票的心理,通过非正规渠道诱骗学生交易,若价格远低于市场价需提高警惕。
  (9)购买游戏账号诈骗:诈骗者以“低价出售”游戏账号为幌子,要求交定金,后续失联。
  (10)虚假服务诈骗:在二手交易平台等发布代写论文、批改作业等兼职信息,以“保证高分”等夸大宣传诱骗学生。
  (11)网络聊天工具诈骗:犯罪分子通过盗取微信号等网络聊天的账户密码,冒充当事人好友,发布遇困求救等急需帮助的信息,骗取当事人转账汇款至指定账户或为其手机充值。
  (12)邮包诈骗:犯罪分子以警察的身份通过电话或群发短信,称事主的邮包内藏有毒品或非法物品,并假称事主个人资料被人盗用,要求事主使用银行柜员机升级银行卡,将存款转入安全账户,伺机转走存款。
  2、分析网络诈骗的危害
  (1)经济损失:受害者可能会因被骗而损失大量金钱,甚至破产,给家庭和生活带来沉重的负担。
  (2)精神创伤:很多受害者在遭遇诈骗后,心理受到严重影响,可能会长期受到精神上的伤害,甚至产生焦虑、抑郁等问题。
  (3)个人信息泄露:一些网络诈骗手段通过窃取受害者的个人信息,导致信息泄露,甚至遭遇后续的身份盗用或更严重的网络攻击。
  (三)如何识别和防范网络诈骗(15分钟)
  1、使用正规渠道:通过官网、知名平台进行购物、投资和理财,避免通过链接、广告等方式进入不明网站。
  2、定期更新密码:保护个人账户安全,定期更换密码,不使用相同密码在不同网站上登录。
  3、启用双重认证:开启双重认证功能,提高账户的安全性,避免被他人盗取。
  4、保护个人信息:不要随便透露个人身份信息,尤其是在社交平台上,避免泄露过多个人信息。
  5、其他防范要点
  (1)拒绝私下交易:任何要求先支付保证金的行为都应引起警觉,如刷单诈骗和购买游戏账号诈骗中常见此类要求。
  (2)核实渠道和身份:购买演唱会门票要通过学校或正规票务平台,收到熟人求助信息务必通过电话确认其身份。
  (3)警惕低价陷阱:购买商品或服务时,若价格远低于市场价,需提高警惕,如演唱会门票私下交易和购买游戏账号时。
  (4)保存证据:进行交易时务必保存相关聊天记录和交易凭证,以便在遇到问题时维护自己的权益。
  (5)谨慎对待陌生链接:切勿随意点击不明链接,可能窃取信息,如恶意软件和钓鱼网站诈骗中常见此类手段。
  (6)查阅评价:在选择服务之前,尽量查阅其他用户的评价和反馈,如选择代写论文、批改作业等服务时。
  (四)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20分钟)
  1、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以下话题:“如果你收到一条短信告诉你中奖了,你会怎么做?”“假如你在社交平台上认识一个人,他说需要钱救急,你会怎么办?”
  每个小组讨论10分钟,讨论内容包括:如何识别信息的真实性,如何避免上当受骗,如何处理可疑信息。
  让每个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和提问。
  2、角色扮演
  设计几个典型的诈骗场景,例如假冒好友借钱、虚假购物网站、网络钓鱼、刷单诈骗、购买游戏账号被骗等。
  分配角色,让学生扮演诈骗者和受害者,进行情景模拟。诈骗者可以通过微信或电话诱导受害者相信某个虚假事件。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在面对网络诈骗时辨别和应对,学会如何保护自己。
  (五)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总结
  1、回顾本次班会的主要内容,强调网络诈骗的危害性和防范措施。
  2、强调学生要时刻保持警惕,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中,要学会理性判断,避免被虚假信息诱导。
  3、鼓励学生将今天学到的知识与家长分享,共同提高家庭网络安全意识。
  4、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防范网络诈骗的心得体会,字数不少于500字。
  五、教学资源
  1、网络诈骗相关视频、图片、案例资料。
  2、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教学评估
  1、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发言和角色扮演表现,评估学生对网络诈骗常见手段和防范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批改学生关于防范网络诈骗的心得体会作业,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本次教学内容的吸收和应用情况,以及是否将防范意识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