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场面描写”20窍门
【作者】 吕记华
【机构】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朱集镇中心小学
【正文】 01、直接呈现场面核心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在场面描写中,准确地直接呈现核心就是关键。直接描写场面核心元素,能迅速抓住读者注意力。
比如描写一场热闹的集市,“集市的中心,是那五彩斑斓的蔬果摊。红的番茄像小太阳,绿的黄瓜带着清晨的露珠,紫的茄子泛着光泽,它们拥挤在一起,像是在争奇斗艳。”这里没有过多铺垫,直接将最有代表性的蔬果摊呈现出来。
02、多感官描写
正如海伦·凯勒所说:“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要靠心灵去感受。”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的描写能让场面更立体。
描写厨房的场景:“炉灶上的火焰舔着锅底,蓝色的火苗在锅底欢快地跳跃(视觉)。锅里的油‘滋滋’作响,像是在抗议高温(听觉)。空气中满是食物的香气,红烧肉的醇厚、蔬菜的清新交织在一起(嗅觉)。拿起一块刚出锅的点心,还带着热气,咬一口,外皮的酥脆和内馅的甜蜜在舌尖散开(触觉和味觉)。”通过多感官描写,就是在引导读者用心灵去感受场面。
03、以点带面
就像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一个典型的点能反映出整个场面的特征。选择场面中的一个典型个体来展现整体。
比如在描写音乐会的场景时,“舞台上,那位小提琴手微微闭着眼睛,身体随着音乐的节奏摆动,他的手指在琴弦上飞舞,每一个音符都像是从他的灵魂深处流淌出来。台下的观众被他的表演深深吸引,整个音乐厅安静得只有音乐在流淌,而这种安静又蕴含着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从这位小提琴手延伸到整个音乐厅的每一个角落。”通过对小提琴手的描写,展现出音乐会的高雅氛围和观众与表演者之间的情感共鸣。
04、运用对比突出场面特点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开头就用了对比手法:“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个睿智的年月,那是个蒙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时期;那是疑虑重重的时期;那是阳光普照的季节,那是黑暗笼罩的季节;那是充满希望的春天,那是让人绝望的冬天;我们面前无所不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大家都在直升天堂,我们大家都在直下地狱。”用对比来强化场面氛围。
比如描写繁华都市与宁静乡村的交接处,“一边是车水马龙的城市街道,霓虹灯闪烁,汽车喇叭声此起彼伏,人们行色匆匆,脸上写满了都市的忙碌与疲惫。而另一边,是宁静的乡村小道,只有偶尔几声犬吠,田野里的庄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农舍的烟囱里飘出袅袅炊烟,与城市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突出了两种不同生活场景的特点。
05、动静结合
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是动静结合的典范,用明月的静和清泉的动营造出清幽的意境。场面中既有动态的元素,如人物的动作、声音;也有静态的元素,如环境的布置、物体的形状。将动静结合起来,可以使场面生动鲜活,更具节奏感。
描写森林的场景,“高大的树木静静地矗立着,它们的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低声细语(静)。突然,一只松鼠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它毛茸茸的尾巴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惊起了一群栖息在枝头的鸟儿,鸟儿们叽叽喳喳地飞向天空(动)。树下的溪流潺潺流淌,水中的鱼儿时而跃出水面,打破水面的平静。”这种动静结合的描写让森林充满了生机与神秘。
06、营造氛围的色彩描写
梵高的画作中,色彩的运用就极具感染力,他用强烈的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写作亦如此,色彩可以传达情感和氛围。
在描写婚礼场面时,“整个婚礼现场都被白色和粉色笼罩。白色的百合花束散发着淡雅的香气,新娘洁白的婚纱如云朵般轻盈,象征着纯洁与神圣。粉色的玫瑰点缀其中,粉色的绸带在风中飘动,为这神圣的场景增添了温馨与浪漫的色彩。”白色和粉色的搭配营造出了浪漫甜蜜的氛围。
07、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亚里士多德说过:“比喻是天才的标志。”恰当的比喻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场面。比喻能让场面描写更形象。
比如描写下雪的场景,“雪花像一群白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它们轻轻地落在大地上,给世界披上了一层洁白的纱衣。远处的山峦像是一个个白头翁,静静地看着这银装素裹的世界。”将雪花比作蝴蝶,山峦比作白头翁,使雪景更加生动。拟人则赋予场景中的事物以生命。“太阳公公露出了笑脸,将温暖的阳光洒向大地。路边的花朵们都扬起了头,它们在微风中向太阳公公问好,五颜六色的花瓣在阳光的照耀下更加娇艳。”花朵和太阳被拟人化,画面充满了生机和趣味。
08、按时间顺序描写
在描写场面时,要遵循一定的顺序,可以是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也可以是时间顺序,如按照事件的发展过程逐步展开。
比如描写一场日出,“天还未亮,大地一片朦胧,天空像是一块深蓝色的绸缎,星星在上面闪烁(黎明前)。渐渐地,天边泛起了一丝鱼肚白,颜色越来越浅,慢慢向周围扩散(破晓)。不一会儿,一轮红日从地平线缓缓升起,它先是露出了一小点,然后慢慢地,一半身子出现在天空,光芒也越来越强,将云彩染成了橙红色(日出过程)。最后,太阳完全升起,整个世界都被阳光照亮,新的一天开始了(日出后)。”这种按时间顺序的描写,能清晰地感受到日出的整个过程。
在描写一场舞蹈表演时,“音乐响起,舞者们摆好起始姿势,宛如即将展翅的天鹅(开始)。随着音乐节奏的加快,他们开始舞动,旋转、跳跃,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优美,像是在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表演中)。音乐渐入尾声,舞者们以一个优美的造型定格,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结束)。”按时间顺序能很好地展现舞蹈表演的完整性。
09、按空间顺序描写
从不同的空间位置来描述场面。描写教室的场景,“教室的前方是一块黑板,黑板擦得干干净净,上面还有老师留下的粉笔字的痕迹。黑板上方是一面国旗,国旗在微风中轻轻飘动。教室的中间是一排排整齐的桌椅,同学们坐在那里认真听讲。教室的后方是黑板报,上面画满了同学们精心绘制的图案和写满了励志的话语。教室的角落有一个书架,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从教室的前、中、后、角落等不同空间位置进行描写,对教室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在描写园林景观时,“踏入园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小巧玲珑的假山,假山上怪石嶙峋,还有潺潺的流水从石缝中流出。沿着石子小路前行,左边是一片盛开的牡丹花丛,牡丹花色艳丽,香气扑鼻。右边是一个小池塘,池塘里有荷花盛开,荷叶上的水珠在阳光下晶莹剔透。再往前走,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亭子,亭子周围有翠竹环绕。”通过空间顺序的描写,展现出园林的精致布局。
10、细节聚焦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应当细心地观察,为的是理解;应当努力地理解,为的是行动。”
在描写一位老工匠制作木雕时,“他手中的刻刀在木头上轻轻划过,木屑如雪花般飘落。他专注地盯着手中的作品,眼睛里只有那未完成的木雕。刻刀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每一刀都精准无比,那木雕上人物的发丝,根根分明,每一根都带着老工匠的心血和技艺。”通过对老工匠的动作、眼神以及木雕细节的描写,展现出老工匠精湛的技艺和对艺术的执着。
在描写一场盛大晚宴的餐具时,“餐桌上的餐具精致无比,银制的刀叉在灯光下闪耀着柔和的光芒,每一个花纹都雕刻得细致入微。餐盘上的图案是古典的花卉,色彩鲜艳却不失典雅,仿佛是一幅精美的画卷。水晶酒杯清澈透明,折射出周围的光影,杯壁上的雕花像是在诉说着奢华的故事。”对餐具细节的描写凸显出晚宴的奢华。
11、人物情感融入场面描写
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将离人的伤感融入到了场景之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场面描写中,引发共鸣。
比如描写离别场面,“火车站台上,她紧紧地抱着行李箱,眼睛望着远方,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周围的人来来往往,火车的汽笛声在耳边响起,这嘈杂的环境更衬托出她内心的孤独和不舍。她望着即将离开的这座城市,每一个角落都似乎藏着回忆,而现在,她要带着这些回忆和不舍踏上未知的旅程。”人物的情感使离别场面更具感染力。
在描写夺冠时刻的场景,“他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泪水夺眶而出,他张开双臂,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豪。周围的观众欢呼雀跃,教练激动地挥舞着拳头,整个赛场都沸腾了。他望着天空,心中满是对自己多年努力的欣慰,这个冠军对他来说是梦想的实现,而这一刻的场面将永远铭刻在他的记忆中。”人物的情感让夺冠场面更加激动人心。
12、借助道具丰富场面
利用道具来展现场面的特色。在描写一场古装戏的拍摄现场,“片场里,那一把把精美的宝剑引人注目,剑鞘上镶嵌着宝石,在灯光下闪闪发光。演员们的古装服饰华丽无比,丝绸的质感,精美的刺绣,每一针每一线都彰显着古代服饰的魅力。还有那古旧的桌椅,雕花的屏风,这些道具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古代的世界。”宝剑、服饰、桌椅等道具让古装戏的拍摄场面更加逼真。
在描写魔术表演的场景时,“舞台上的魔术箱色彩斑斓,箱盖上的金色花纹神秘莫测。魔术师手中的魔术棒顶端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水晶,在他挥动时,似乎有神奇的力量。那些五颜六色的魔术道具,如彩带、纸牌等,在魔术师的巧妙操作下,变幻出一个个令人惊叹的效果,让整个表演场面充满了奇幻色彩。”道具在魔术表演场面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13、群体与个体描写相结合
既描写场面中的群体又刻画个体。在描写一场演唱会的场景时,“舞台下是人山人海的歌迷,他们挥舞着荧光棒,跟着音乐的节奏一起摇摆,呼喊声此起彼伏,形成了一片光的海洋和声音的浪潮。在这片人海中,有一个小女孩,她骑在爸爸的肩上,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手中的荧光棒挥舞得格外用力,她的眼中满是对偶像的崇拜。”这样的描写让演唱会的热烈氛围更加生动。
14、虚实结合
虚实相生能拓展场面的意境。在描写古老的寺庙时,“那古老的寺庙静静地坐落在山间,朱红色的大门半掩着,门上的铜环已经有些斑驳(实)。走进寺庙,仿佛能听到古代僧人的诵经声,看到他们在佛前虔诚的身影,那些过往的香火鼎盛的画面在眼前浮现(虚)。寺庙后的竹林在风中沙沙作响,像是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而那隐藏在竹林深处的神秘小径,似乎通向一个未知的禅意世界(虚)。”通过虚实结合,让古老寺庙的氛围更加神秘深邃。
在描写梦境中的场景时,“我在一片迷雾中行走,周围的一切都模模糊糊(虚)。突然,前方出现了一座闪闪发光的城堡,城堡的墙壁是由水晶砌成的,折射出五彩的光(虚中有实)。我走近城堡,却发现它的大门紧闭,周围有奇异的花朵在开放,花香弥漫在空气中(实)。这种虚实结合的梦境场景充满了奇幻色彩。”
15、引用他人话语或文字
在场面描写中适当引用可以增强表现力。描写图书馆的场景,“图书馆里一片安静,只有偶尔的翻书声。正如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所说:‘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在这里,一排排书架像是知识的迷宫,人们在其中穿梭,寻找着智慧的宝藏。墙壁上挂着的名人名言,激励着每一个前来求知的人。”引用博尔赫斯的话,更能体现出图书馆的神圣氛围。
在描写历史古迹时,“站在长城上,望着那蜿蜒在群山之间的巨龙,不禁想起毛主席的诗句:‘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古老的长城承载着无数的历史记忆,每一块砖石都似乎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游客们在长城上漫步,他们眼中既有对古人伟大工程的赞叹,也有对历史沧桑变化的感慨。”引用诗句能更好地传达出长城的历史意义。
16、使用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能赋予场面更深层次的意义。在描写毕业典礼的场面时,“毕业典礼的舞台上,校长将毕业证书一一颁发给毕业生。那一本本毕业证书,象征着他们多年的努力和收获,是他们通往未来的通行证。毕业生们手中的鲜花,象征着对老师的感恩和对校园生活的留恋。台下的家长们眼中闪着泪花,他们的掌声象征着对孩子们成长的欣慰和祝福。”通过象征,毕业典礼的场面有了更多情感和意义的承载。
在描写国庆阅兵的场面时,“整齐的方阵迈着坚定的步伐通过天安门广场,那鲜艳的国旗在风中飘扬。方阵象征着国家的力量和团结,国旗象征着国家的尊严和荣誉。空中飞过的战斗机拉出彩色的烟雾,象征着国家的强大和繁荣。整个阅兵场面是国家形象和实力的展示,让每一个观看的人都心潮澎湃。”
17、背景烘托
利用背景来烘托场面。在描写一个孤独的旅人在沙漠中的场景时,“烈日高悬在天空,整个沙漠像是一个巨大的熔炉。滚烫的沙子在脚下,远处是连绵起伏的沙丘,没有尽头。在这茫茫大漠背景下,旅人显得如此渺小和孤独,他的身影在烈日下被拉得很长,一步一步艰难地前行,只有背上的行囊陪伴着他。”沙漠的恶劣环境背景烘托出旅人的孤独与艰难。
在描写一位画家在海边写生的场景时,“大海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天空中白云朵朵,海鸥在海面上翱翔。在这样美丽而广阔的海边背景下,画家坐在画板前,专注地描绘着眼前的美景,他的身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他的画笔在画布上舞动,试图捕捉这稍纵即逝的美好瞬间。”海边的美景背景为画家写生的场面增添了艺术氛围。
18、节奏变化
在描写激烈的赛马场面时,节奏要快:“赛马场上,随着一声清脆的哨响,骏马如闪电般冲了出去。马蹄扬起阵阵尘土,骑手们身体前倾,紧握着缰绳,他们的脸庞因紧张和兴奋而涨得通红。马群你追我赶,瞬间就拉开了架势,领先的马匹如一阵狂风,鬃毛在风中飞舞,每一次马蹄落地都像是敲响战鼓,后面的马匹也不甘示弱,奋力追赶,整个赛马场都被这紧张激烈的氛围所笼罩,观众们的呐喊声几乎要将天空冲破。”这种快节奏的描写能让读者感受到赛马的紧张刺激。
而在描写老人在公园悠闲下棋的场面时,节奏则要慢:“公园的角落里,两位老人相对而坐,棋盘摆在他们中间。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光斑。老人不慌不忙地拿起棋子,思考片刻后,轻轻地将棋子落在棋盘上,那声音很轻,却在这宁静的氛围中显得格外清晰。周围观棋的人也都静静地站着,偶尔有几声低声的讨论,微风拂过,带来一丝花草的香气,时间仿佛在这里慢了下来。”慢节奏的描写符合下棋场面的悠闲氛围。
19、方言或特殊语言的运用
在描写具有地方特色的场面时,适当运用方言可以增添真实感。比如描写南方小镇的早市:“天刚蒙蒙亮,早市就热闹起来咯。‘阿婆,呢个菜几钱一斤呀?’(这菜多少钱一斤?)‘三块啦,好靓嘅菜哦!’(这是很好的菜!)摊主们用着熟悉的粤语大声吆喝着,顾客们也操着本地话讨价还价。空气中弥漫着各种食物的香气,肠粉、油条、虾饺的味道混在一起,充满了浓浓的岭南味道。”通过粤语方言,将南方小镇早市的热闹和地方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描写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场面时,也可以使用他们的特殊语言:“在那达慕大会上,‘巴特尔,赛罕!’(英雄,好!)的呼喊声此起彼伏。骑手们在马背上驰骋,摔跤手们在草地上角力,大家都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蒙古包里传出悠扬的马头琴声和人们用蒙古语唱着的古老歌谣,那是对传统的传承和对生活的赞美。”使用蒙古语能更好地传达那达慕大会的民族特色。
20、利用光影效果
光影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在描写烛光晚餐的场面时:“餐桌上,几支蜡烛在轻轻摇曳,柔和的烛光洒在精美的餐具和娇艳的鲜花上,营造出一种浪漫温馨的氛围。烛光在情侣的脸上投下淡淡的阴影,他们的眼神在烛光中更加深情,周围的一切都被这柔和的光线笼罩,仿佛时间都为这美好的一刻停留。”烛光这种温暖柔和的光线,为晚餐增添了浪漫色彩。
在描写神秘的古老洞穴时:“洞穴中,只有几缕从洞口透进来的光线,在尘埃中形成一道道光路。光线所及之处,可以看到洞壁上古老的壁画若隐若现,那些神秘的图案在光影的交织下仿佛有了生命。而洞穴深处则是一片黑暗,隐藏着未知的秘密,光影的对比让这个洞穴充满了神秘的气息。”光影效果让洞穴的神秘氛围更加浓厚。
场面描写应注意事项
1.避免堆砌辞藻
场面描写不是华丽词语的堆积,要注重表达的准确性和情感的传达。如果只是为了使用优美的词汇而忽视了场景的真实感和逻辑性,就会让读者感到华而不实。比如在描写一个普通的乡村场景时,不能过度使用一些生僻华丽的词语来形容,要符合乡村那种质朴自然的特点。
2.紧扣主题和氛围
每一个场面描写都应该有一个主题和想要营造的氛围,所有的描写元素都要围绕这个核心。如果在描写一个悲伤的葬礼场面时,却加入了一些欢快的元素或者描述,就会破坏整个场面的氛围,让读者产生困惑。
3.不要忽视读者的理解能力
虽然可以运用一些独特的写作技巧,但不能过于晦涩难懂。要确保读者能够通过你的描写想象出场景,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如果使用了过于复杂的象征或者隐喻,而没有适当的铺垫和解释,就可能会使读者无法理解你的意图。
4.保持描写的连贯性
场面描写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要过渡自然。无论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还是其他描写方式,都要注意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连贯性。不能在描写中出现突兀的转折或者跳跃,否则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在场面描写中,准确地直接呈现核心就是关键。直接描写场面核心元素,能迅速抓住读者注意力。
比如描写一场热闹的集市,“集市的中心,是那五彩斑斓的蔬果摊。红的番茄像小太阳,绿的黄瓜带着清晨的露珠,紫的茄子泛着光泽,它们拥挤在一起,像是在争奇斗艳。”这里没有过多铺垫,直接将最有代表性的蔬果摊呈现出来。
02、多感官描写
正如海伦·凯勒所说:“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要靠心灵去感受。”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的描写能让场面更立体。
描写厨房的场景:“炉灶上的火焰舔着锅底,蓝色的火苗在锅底欢快地跳跃(视觉)。锅里的油‘滋滋’作响,像是在抗议高温(听觉)。空气中满是食物的香气,红烧肉的醇厚、蔬菜的清新交织在一起(嗅觉)。拿起一块刚出锅的点心,还带着热气,咬一口,外皮的酥脆和内馅的甜蜜在舌尖散开(触觉和味觉)。”通过多感官描写,就是在引导读者用心灵去感受场面。
03、以点带面
就像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一个典型的点能反映出整个场面的特征。选择场面中的一个典型个体来展现整体。
比如在描写音乐会的场景时,“舞台上,那位小提琴手微微闭着眼睛,身体随着音乐的节奏摆动,他的手指在琴弦上飞舞,每一个音符都像是从他的灵魂深处流淌出来。台下的观众被他的表演深深吸引,整个音乐厅安静得只有音乐在流淌,而这种安静又蕴含着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从这位小提琴手延伸到整个音乐厅的每一个角落。”通过对小提琴手的描写,展现出音乐会的高雅氛围和观众与表演者之间的情感共鸣。
04、运用对比突出场面特点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开头就用了对比手法:“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个睿智的年月,那是个蒙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时期;那是疑虑重重的时期;那是阳光普照的季节,那是黑暗笼罩的季节;那是充满希望的春天,那是让人绝望的冬天;我们面前无所不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大家都在直升天堂,我们大家都在直下地狱。”用对比来强化场面氛围。
比如描写繁华都市与宁静乡村的交接处,“一边是车水马龙的城市街道,霓虹灯闪烁,汽车喇叭声此起彼伏,人们行色匆匆,脸上写满了都市的忙碌与疲惫。而另一边,是宁静的乡村小道,只有偶尔几声犬吠,田野里的庄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农舍的烟囱里飘出袅袅炊烟,与城市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突出了两种不同生活场景的特点。
05、动静结合
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是动静结合的典范,用明月的静和清泉的动营造出清幽的意境。场面中既有动态的元素,如人物的动作、声音;也有静态的元素,如环境的布置、物体的形状。将动静结合起来,可以使场面生动鲜活,更具节奏感。
描写森林的场景,“高大的树木静静地矗立着,它们的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低声细语(静)。突然,一只松鼠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它毛茸茸的尾巴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惊起了一群栖息在枝头的鸟儿,鸟儿们叽叽喳喳地飞向天空(动)。树下的溪流潺潺流淌,水中的鱼儿时而跃出水面,打破水面的平静。”这种动静结合的描写让森林充满了生机与神秘。
06、营造氛围的色彩描写
梵高的画作中,色彩的运用就极具感染力,他用强烈的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写作亦如此,色彩可以传达情感和氛围。
在描写婚礼场面时,“整个婚礼现场都被白色和粉色笼罩。白色的百合花束散发着淡雅的香气,新娘洁白的婚纱如云朵般轻盈,象征着纯洁与神圣。粉色的玫瑰点缀其中,粉色的绸带在风中飘动,为这神圣的场景增添了温馨与浪漫的色彩。”白色和粉色的搭配营造出了浪漫甜蜜的氛围。
07、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亚里士多德说过:“比喻是天才的标志。”恰当的比喻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场面。比喻能让场面描写更形象。
比如描写下雪的场景,“雪花像一群白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它们轻轻地落在大地上,给世界披上了一层洁白的纱衣。远处的山峦像是一个个白头翁,静静地看着这银装素裹的世界。”将雪花比作蝴蝶,山峦比作白头翁,使雪景更加生动。拟人则赋予场景中的事物以生命。“太阳公公露出了笑脸,将温暖的阳光洒向大地。路边的花朵们都扬起了头,它们在微风中向太阳公公问好,五颜六色的花瓣在阳光的照耀下更加娇艳。”花朵和太阳被拟人化,画面充满了生机和趣味。
08、按时间顺序描写
在描写场面时,要遵循一定的顺序,可以是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也可以是时间顺序,如按照事件的发展过程逐步展开。
比如描写一场日出,“天还未亮,大地一片朦胧,天空像是一块深蓝色的绸缎,星星在上面闪烁(黎明前)。渐渐地,天边泛起了一丝鱼肚白,颜色越来越浅,慢慢向周围扩散(破晓)。不一会儿,一轮红日从地平线缓缓升起,它先是露出了一小点,然后慢慢地,一半身子出现在天空,光芒也越来越强,将云彩染成了橙红色(日出过程)。最后,太阳完全升起,整个世界都被阳光照亮,新的一天开始了(日出后)。”这种按时间顺序的描写,能清晰地感受到日出的整个过程。
在描写一场舞蹈表演时,“音乐响起,舞者们摆好起始姿势,宛如即将展翅的天鹅(开始)。随着音乐节奏的加快,他们开始舞动,旋转、跳跃,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优美,像是在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表演中)。音乐渐入尾声,舞者们以一个优美的造型定格,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结束)。”按时间顺序能很好地展现舞蹈表演的完整性。
09、按空间顺序描写
从不同的空间位置来描述场面。描写教室的场景,“教室的前方是一块黑板,黑板擦得干干净净,上面还有老师留下的粉笔字的痕迹。黑板上方是一面国旗,国旗在微风中轻轻飘动。教室的中间是一排排整齐的桌椅,同学们坐在那里认真听讲。教室的后方是黑板报,上面画满了同学们精心绘制的图案和写满了励志的话语。教室的角落有一个书架,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从教室的前、中、后、角落等不同空间位置进行描写,对教室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在描写园林景观时,“踏入园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小巧玲珑的假山,假山上怪石嶙峋,还有潺潺的流水从石缝中流出。沿着石子小路前行,左边是一片盛开的牡丹花丛,牡丹花色艳丽,香气扑鼻。右边是一个小池塘,池塘里有荷花盛开,荷叶上的水珠在阳光下晶莹剔透。再往前走,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亭子,亭子周围有翠竹环绕。”通过空间顺序的描写,展现出园林的精致布局。
10、细节聚焦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应当细心地观察,为的是理解;应当努力地理解,为的是行动。”
在描写一位老工匠制作木雕时,“他手中的刻刀在木头上轻轻划过,木屑如雪花般飘落。他专注地盯着手中的作品,眼睛里只有那未完成的木雕。刻刀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每一刀都精准无比,那木雕上人物的发丝,根根分明,每一根都带着老工匠的心血和技艺。”通过对老工匠的动作、眼神以及木雕细节的描写,展现出老工匠精湛的技艺和对艺术的执着。
在描写一场盛大晚宴的餐具时,“餐桌上的餐具精致无比,银制的刀叉在灯光下闪耀着柔和的光芒,每一个花纹都雕刻得细致入微。餐盘上的图案是古典的花卉,色彩鲜艳却不失典雅,仿佛是一幅精美的画卷。水晶酒杯清澈透明,折射出周围的光影,杯壁上的雕花像是在诉说着奢华的故事。”对餐具细节的描写凸显出晚宴的奢华。
11、人物情感融入场面描写
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将离人的伤感融入到了场景之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场面描写中,引发共鸣。
比如描写离别场面,“火车站台上,她紧紧地抱着行李箱,眼睛望着远方,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周围的人来来往往,火车的汽笛声在耳边响起,这嘈杂的环境更衬托出她内心的孤独和不舍。她望着即将离开的这座城市,每一个角落都似乎藏着回忆,而现在,她要带着这些回忆和不舍踏上未知的旅程。”人物的情感使离别场面更具感染力。
在描写夺冠时刻的场景,“他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泪水夺眶而出,他张开双臂,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豪。周围的观众欢呼雀跃,教练激动地挥舞着拳头,整个赛场都沸腾了。他望着天空,心中满是对自己多年努力的欣慰,这个冠军对他来说是梦想的实现,而这一刻的场面将永远铭刻在他的记忆中。”人物的情感让夺冠场面更加激动人心。
12、借助道具丰富场面
利用道具来展现场面的特色。在描写一场古装戏的拍摄现场,“片场里,那一把把精美的宝剑引人注目,剑鞘上镶嵌着宝石,在灯光下闪闪发光。演员们的古装服饰华丽无比,丝绸的质感,精美的刺绣,每一针每一线都彰显着古代服饰的魅力。还有那古旧的桌椅,雕花的屏风,这些道具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古代的世界。”宝剑、服饰、桌椅等道具让古装戏的拍摄场面更加逼真。
在描写魔术表演的场景时,“舞台上的魔术箱色彩斑斓,箱盖上的金色花纹神秘莫测。魔术师手中的魔术棒顶端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水晶,在他挥动时,似乎有神奇的力量。那些五颜六色的魔术道具,如彩带、纸牌等,在魔术师的巧妙操作下,变幻出一个个令人惊叹的效果,让整个表演场面充满了奇幻色彩。”道具在魔术表演场面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13、群体与个体描写相结合
既描写场面中的群体又刻画个体。在描写一场演唱会的场景时,“舞台下是人山人海的歌迷,他们挥舞着荧光棒,跟着音乐的节奏一起摇摆,呼喊声此起彼伏,形成了一片光的海洋和声音的浪潮。在这片人海中,有一个小女孩,她骑在爸爸的肩上,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手中的荧光棒挥舞得格外用力,她的眼中满是对偶像的崇拜。”这样的描写让演唱会的热烈氛围更加生动。
14、虚实结合
虚实相生能拓展场面的意境。在描写古老的寺庙时,“那古老的寺庙静静地坐落在山间,朱红色的大门半掩着,门上的铜环已经有些斑驳(实)。走进寺庙,仿佛能听到古代僧人的诵经声,看到他们在佛前虔诚的身影,那些过往的香火鼎盛的画面在眼前浮现(虚)。寺庙后的竹林在风中沙沙作响,像是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而那隐藏在竹林深处的神秘小径,似乎通向一个未知的禅意世界(虚)。”通过虚实结合,让古老寺庙的氛围更加神秘深邃。
在描写梦境中的场景时,“我在一片迷雾中行走,周围的一切都模模糊糊(虚)。突然,前方出现了一座闪闪发光的城堡,城堡的墙壁是由水晶砌成的,折射出五彩的光(虚中有实)。我走近城堡,却发现它的大门紧闭,周围有奇异的花朵在开放,花香弥漫在空气中(实)。这种虚实结合的梦境场景充满了奇幻色彩。”
15、引用他人话语或文字
在场面描写中适当引用可以增强表现力。描写图书馆的场景,“图书馆里一片安静,只有偶尔的翻书声。正如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所说:‘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在这里,一排排书架像是知识的迷宫,人们在其中穿梭,寻找着智慧的宝藏。墙壁上挂着的名人名言,激励着每一个前来求知的人。”引用博尔赫斯的话,更能体现出图书馆的神圣氛围。
在描写历史古迹时,“站在长城上,望着那蜿蜒在群山之间的巨龙,不禁想起毛主席的诗句:‘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古老的长城承载着无数的历史记忆,每一块砖石都似乎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游客们在长城上漫步,他们眼中既有对古人伟大工程的赞叹,也有对历史沧桑变化的感慨。”引用诗句能更好地传达出长城的历史意义。
16、使用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能赋予场面更深层次的意义。在描写毕业典礼的场面时,“毕业典礼的舞台上,校长将毕业证书一一颁发给毕业生。那一本本毕业证书,象征着他们多年的努力和收获,是他们通往未来的通行证。毕业生们手中的鲜花,象征着对老师的感恩和对校园生活的留恋。台下的家长们眼中闪着泪花,他们的掌声象征着对孩子们成长的欣慰和祝福。”通过象征,毕业典礼的场面有了更多情感和意义的承载。
在描写国庆阅兵的场面时,“整齐的方阵迈着坚定的步伐通过天安门广场,那鲜艳的国旗在风中飘扬。方阵象征着国家的力量和团结,国旗象征着国家的尊严和荣誉。空中飞过的战斗机拉出彩色的烟雾,象征着国家的强大和繁荣。整个阅兵场面是国家形象和实力的展示,让每一个观看的人都心潮澎湃。”
17、背景烘托
利用背景来烘托场面。在描写一个孤独的旅人在沙漠中的场景时,“烈日高悬在天空,整个沙漠像是一个巨大的熔炉。滚烫的沙子在脚下,远处是连绵起伏的沙丘,没有尽头。在这茫茫大漠背景下,旅人显得如此渺小和孤独,他的身影在烈日下被拉得很长,一步一步艰难地前行,只有背上的行囊陪伴着他。”沙漠的恶劣环境背景烘托出旅人的孤独与艰难。
在描写一位画家在海边写生的场景时,“大海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天空中白云朵朵,海鸥在海面上翱翔。在这样美丽而广阔的海边背景下,画家坐在画板前,专注地描绘着眼前的美景,他的身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他的画笔在画布上舞动,试图捕捉这稍纵即逝的美好瞬间。”海边的美景背景为画家写生的场面增添了艺术氛围。
18、节奏变化
在描写激烈的赛马场面时,节奏要快:“赛马场上,随着一声清脆的哨响,骏马如闪电般冲了出去。马蹄扬起阵阵尘土,骑手们身体前倾,紧握着缰绳,他们的脸庞因紧张和兴奋而涨得通红。马群你追我赶,瞬间就拉开了架势,领先的马匹如一阵狂风,鬃毛在风中飞舞,每一次马蹄落地都像是敲响战鼓,后面的马匹也不甘示弱,奋力追赶,整个赛马场都被这紧张激烈的氛围所笼罩,观众们的呐喊声几乎要将天空冲破。”这种快节奏的描写能让读者感受到赛马的紧张刺激。
而在描写老人在公园悠闲下棋的场面时,节奏则要慢:“公园的角落里,两位老人相对而坐,棋盘摆在他们中间。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光斑。老人不慌不忙地拿起棋子,思考片刻后,轻轻地将棋子落在棋盘上,那声音很轻,却在这宁静的氛围中显得格外清晰。周围观棋的人也都静静地站着,偶尔有几声低声的讨论,微风拂过,带来一丝花草的香气,时间仿佛在这里慢了下来。”慢节奏的描写符合下棋场面的悠闲氛围。
19、方言或特殊语言的运用
在描写具有地方特色的场面时,适当运用方言可以增添真实感。比如描写南方小镇的早市:“天刚蒙蒙亮,早市就热闹起来咯。‘阿婆,呢个菜几钱一斤呀?’(这菜多少钱一斤?)‘三块啦,好靓嘅菜哦!’(这是很好的菜!)摊主们用着熟悉的粤语大声吆喝着,顾客们也操着本地话讨价还价。空气中弥漫着各种食物的香气,肠粉、油条、虾饺的味道混在一起,充满了浓浓的岭南味道。”通过粤语方言,将南方小镇早市的热闹和地方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描写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场面时,也可以使用他们的特殊语言:“在那达慕大会上,‘巴特尔,赛罕!’(英雄,好!)的呼喊声此起彼伏。骑手们在马背上驰骋,摔跤手们在草地上角力,大家都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蒙古包里传出悠扬的马头琴声和人们用蒙古语唱着的古老歌谣,那是对传统的传承和对生活的赞美。”使用蒙古语能更好地传达那达慕大会的民族特色。
20、利用光影效果
光影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在描写烛光晚餐的场面时:“餐桌上,几支蜡烛在轻轻摇曳,柔和的烛光洒在精美的餐具和娇艳的鲜花上,营造出一种浪漫温馨的氛围。烛光在情侣的脸上投下淡淡的阴影,他们的眼神在烛光中更加深情,周围的一切都被这柔和的光线笼罩,仿佛时间都为这美好的一刻停留。”烛光这种温暖柔和的光线,为晚餐增添了浪漫色彩。
在描写神秘的古老洞穴时:“洞穴中,只有几缕从洞口透进来的光线,在尘埃中形成一道道光路。光线所及之处,可以看到洞壁上古老的壁画若隐若现,那些神秘的图案在光影的交织下仿佛有了生命。而洞穴深处则是一片黑暗,隐藏着未知的秘密,光影的对比让这个洞穴充满了神秘的气息。”光影效果让洞穴的神秘氛围更加浓厚。
场面描写应注意事项
1.避免堆砌辞藻
场面描写不是华丽词语的堆积,要注重表达的准确性和情感的传达。如果只是为了使用优美的词汇而忽视了场景的真实感和逻辑性,就会让读者感到华而不实。比如在描写一个普通的乡村场景时,不能过度使用一些生僻华丽的词语来形容,要符合乡村那种质朴自然的特点。
2.紧扣主题和氛围
每一个场面描写都应该有一个主题和想要营造的氛围,所有的描写元素都要围绕这个核心。如果在描写一个悲伤的葬礼场面时,却加入了一些欢快的元素或者描述,就会破坏整个场面的氛围,让读者产生困惑。
3.不要忽视读者的理解能力
虽然可以运用一些独特的写作技巧,但不能过于晦涩难懂。要确保读者能够通过你的描写想象出场景,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如果使用了过于复杂的象征或者隐喻,而没有适当的铺垫和解释,就可能会使读者无法理解你的意图。
4.保持描写的连贯性
场面描写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要过渡自然。无论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还是其他描写方式,都要注意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连贯性。不能在描写中出现突兀的转折或者跳跃,否则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