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与实践

【作者】 鄢 敏

【机构】 重庆外国语学校



【正文】

——以Personal Information课例在中考复习英语写作教学应用中为例

  【摘 要】 初中阶段的英语写作不仅是发展和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阶段,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关键时期。本文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指导,通过“人与社会”的主题引领,涉及话题“Personal Information”,跨单元整合教材,建构语言知识;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方面探讨如何基于学习活动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英语学习活动观,写作教学,主题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的颁布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全面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义教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这一课程理念。然而,目前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对主题意义的把握不够准确,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对主题意义深入的理解,故学生的表达内容空泛、语言薄弱,缺乏深度思考。
  2.教师囿于应试教育,过分重视知识教学,教学模式化、表层化、碎片化等现象突出,故学生缺乏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3.教师未在写作过程的各环节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只是按照简单分析题目——输入所需短语——参考优秀范文——模仿完成写作的流程,没有给学生搭建支架,故学生的书面表达千篇一律。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谈写色变”是常事,甚至还有害怕和抵触的心理,归根到底是因为写作教学方法不当。
  因此,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改革背景下,本文探讨如何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理念优化写作教学。
  具体实践
  笔者以初三中考复习阶段的一节写作公开课为例,阐述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英语写作教学探究。
  (一)图片导入,激活旧知
  【教学片段】
  教师呈现一张自己的照片,预期学生们看到自己老师的照片都会露出笑容并且议论纷纷起来,这时候教师连忙提问学生:Suppose you graduate and go to high school, and your classmate wants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your previous English teacher in junior high, what would you say?学生们纷纷举手抢答,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老师很漂亮眼睛很大,有的说老师有点儿瘦但是不高,有的谈论老师的发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时候教师抓住课堂氛围的契机,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介绍人物的几个方面,并以mind-map的形式展示。
  【设计意图】
  英语学习活动观倡导“学生是语言学习的主体”,在导入环节,教师挑选了学生熟悉的人物进行讨论,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另一方面是为了激活旧知,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为其进一步深入探究主题意义做好铺垫。
  (二)话题整合 梳理归纳
  1. 深入语篇 探究意义
  【教学片段】
  在上一个环节,学生已经复习了描述他人性格的表达,在此基础上,教师呈现八年级上册Unit 3“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Section B2b的另两个阅读语篇。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归纳出语篇中两对朋友之间的共同点以及不同点,此时教师抛出问题“Should friends be the same or different?”,引导学生思考:朋友是否必须跟自己在各方面都一样?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语篇中两对朋友的相似点以及不同点,发现:即使朋友之间存在差异,但只要彼此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便是可取的。教师设计此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与他人的差异,学会尊重他人,树立积极向上的交友观。这种深入挖掘语篇背后的主题意义的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从语言知识的学习过渡到意义学习,深入地了解求同存异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语言学习就是通过在语境中学习有主题意义的语篇来实现的。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探究主题意义地情境和空间,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成为意义探究的主体和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者。
  2.内化所学 迁移创新
  【教学片段】
  教师创设新情境,设计了给外国友人写一封email介绍自己弟弟个人情况的写作任务。(背景为弟弟要去罗马旅行,外国友人去机场接机,但她不认识弟弟,要求学生简单介绍弟弟的情况)
  接着,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写作中提出的四个问题:
  Q1: How old is he?
  Q2: What does he look like?
  Q3: What kind of person is he?
  Q4: What’s he interested in?
  教师就第三个问题提问学生,并要求学生在回答各个问题之间使用过渡词,以下是两位学生的表达:
  S1:What’s more,He’s friendly and helpful. If you meet someone who is helping others on the road, maybe that’s him.
  S2:Also, he is a helpful person and he is always ready to help others if they need help.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新的情境,引导学生基于所形成的机构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性地表达观点、态度,客观地向外国友人介绍自己的弟弟,达到教学目的。学生通过学习语篇中的语言知识,开展对意义的探究,先说后写,学以致用,有助于培养其高阶思维,促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学生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能从生活出发,对学过的知识加工后输出,在新语境中实践应用,促进语言迁移,充分内化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
  (三)梳理结构 搭建支架
  【教学片段】
  教师呈现八年级Unit2和九年级Unit 10两个阅读语篇,并要求分析这两篇email的结构,归纳如何写Email的开头以及结尾部分。教师通过PPT的演示,让学生寻找两封email的主题句以及结尾句,如何过渡到正文内容,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语篇结构,总结归纳出如何写email的开头结尾。接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何写email, 教师将一封email比喻成一个汉堡,两片面包就是开头和结尾部分,中间的body部分就是回答email里提出的几个问题,三者缺一不可,互相联系。
  【设计意图】
  教师设计了将制作汉堡包比作是写一封Email,帮助学生分析语篇的结构,内容的内在联系,包括段落之间、句子之间的衔接。目的在于借用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与所学知识进行联系,搭好脚手架,为之后其独立写作降低难度,提高写作的自信心,从而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在学生完成写作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是学习语言的主体,而教师始终是课堂资源的提供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参与、自主发现、合作探究等方式,最终独立解决问题。
  (四)主题意义写作 关注语言得体性
  【教学片段】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与他人的差异,尊重他人,树立积极向上的交友观,教师呈现了两个学生的表达,让学生自主感知和体会,并阐述这些表达的不合理之处。
  S1: He is very outgoing, so he has many friends. But he is not as smart as me. Sometimes he’s stupid, so he always gets bad grades.
  S2: He eats a lot of food every day. So he is very fat, and his face is round which is like a pan.
  教师提出如下问题:Do you think it is OK to say“He’s stupid or he is very fat”.
  在西方国家fat这个词充满了歧视和偏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得体性,使学生能更礼貌地开展提问。
  学生给出了如下回答:
  He likes eating delicious food and he’s a little heavy.
  接着,教师呈现学生的另一个表达:
  S3: He likes reading, so you can take him to the library.
  教师提问:Are Ellen and Linda’s brother good friends? Do you think it’s polite to say“He likes shopping, so you can take him to the shopping mall.”So how can we ask Linda to show him around the city in a polite way .
  学生给出了如下回答:
  Could you please take him to the library if you have time?
  I wonder if you can take him to the library when you’re free.
  二、结语
  作为初中英语教师,我们要积极发挥思考力和行动力,在探索以活动观为指导的活动中,守正创新,深耕课堂,及时反思,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这一初见成效的中国外语主张,确保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在英语教学中落地生根开花。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2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梅德明,王蔷. 新时代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新发展——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 基础教育课程,20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