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数字资源赋能中职美术教育研究
【作者】 郭 怡
【机构】 河北省赵县庆阳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正文】 【摘 要】 数字资源在中职美术教育中的应用正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创新。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中职美术教育中的数字资源应用现状,探讨了数字绘画工具、三维建模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在素描、速写及石膏几何体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及效果。研究提出了如何精确运用数字绘画工具提升学生绘画技能,如何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强化学生的空间感知与造型能力,如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立体创作与艺术表现力。旨在提升教育质量,推动学生艺术综合能力的发展,进一步促进数字艺术在中职美术教育中的深度融合与实践。
【关键词】 数字资源;中职美术教育;数字绘画工具;三维建模技术
当前我国中职教育在培养创新型、实用型技能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美术作为培养学生艺术修养、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学科,其教育模式亟需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求。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指示,推动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点任务。美术教育也面临着转型与创新的压力,数字资源的引入为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特别是在素描、速写和空间造型等教学内容中,数字工具的有效应用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创作技能和思维方式,有助于推动传统美术教学的现代化发展。
一、数字资源在中职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数字资源在中职美术教育中大大丰富了素描、速写和石膏几何体的教学手段。通过Adobe Photoshop等数字绘画软件,学生可以灵活运用图层和笔刷工具,快速调整作品细节,提升创作效率与准确度。在素描和速写训练中,数字平台让学生能够轻松进行草图构建和修改,培养其观察力和表现力。与此同时,Blender和Maya等三维建模软件,提供了对石膏几何体的多角度观察和结构分析,帮助学生深化对光影和比例的理解。借助Tilt Brush等虚拟现实(VR)工具,学生能够在三维空间中进行立体创作,进一步增强其空间感知和艺术表现力[1]。数字资源的普及,也使得在线学习平台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的重要渠道,促进了美术教学的个性化和高效化。
二、数字资源赋能中职美术教育的应用对策
(一)精确应用数字绘画工具,提升学生绘画技能
在当前的中职美术教育中,数字绘画工具的应用已成为提升学生绘画技能的重要途径。Adobe Photoshop和Corel Painter等数字绘画软件为素描、速写等教学提供了新的维度。教师首先应在课堂中详细讲解这些软件的基础操作,如如何设置画布大小、如何选择和调整画笔、图层管理及基本的绘制技巧。在素描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软件中多样化的笔刷设置,帮助学生模拟铅笔、炭笔、粉笔等传统绘画工具的效果,增强学生对绘画质感的理解。例如,通过使用不同的画笔流量、密度和不透明度,学生可以感受到从浅到深、从浓到淡的绘画层次感,从而提高其掌控线条和阴影的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软件的“图层”功能来完成复杂的素描任务。在传统素描中,一旦进行修改或调整,通常会破坏整体结构,而数字绘画则能够通过“图层”操作分离每一部分的内容,学生可以独立修改其中一个部分,避免对整体的影响[2]。在速写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图层速写”的方式,分别绘制不同的局部,如人体姿势、服饰等,通过图层叠加和调整,帮助学生实现精细化的表达。软件中的“橡皮擦”工具和“图像修复”功能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灵活性,学生可以在修正过程中不断优化作品,达到更高的创作效率和艺术表达。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进行数字绘画作品的修正与反馈,使用软件中的“历史记录”功能跟踪学生的创作过程,帮助学生理清每一步的操作,理解每次调整的原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实践中逐步提升艺术技能,并获得更强的艺术创造力。
(二)运用三维建模技术,提升空间感知与造型能力
在中职美术教育中,三维建模技术的引入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尤其是在石膏几何体的教学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现物体的立体感。教师可通过Blender、Maya等三维建模软件引导学生进行建模实践。教师应通过基础的几何体建模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在三维空间中构建简单的几何体,如立方体、球体、圆柱等,并解释每个几何形状的基本属性和结构关系。通过逐步引导学生从二维的平面视角进入到三维建模的空间环境中,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知物体的形态和结构。
在石膏几何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从不同视角进行三维建模。学生可以通过软件建立一个石膏几何体的三维模型,并通过不同的视角进行旋转、放大和缩小,观察其各个部分的形态变化[3]。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从多个维度分析几何体的结构关系,还能深入理解光影在立体物体上的变化,从而提升其空间感知能力和立体造型技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详细的细节雕刻练习,例如通过“雕刻模式”对模型进行精细加工,添加纹理、细节线条等,帮助学生提升造型的精度和细腻度。在进行立体雕塑的创作时,三维建模技术的优势尤为明显。教师可以利用软件中的材质和光影效果,让学生体验不同材质对物体形态的影响,如模拟陶土、石材、木材等的质感。通过这些软件的“实时渲染”功能,学生能够观察到模型在不同光源下的立体效果,帮助他们提升对光影关系的敏感度。
(三)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立体创作与艺术表现力
虚拟现实(VR)技术为中职美术教育提供了突破传统二维教学的全新方式,尤其在立体创作和艺术表现方面,VR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艺术创作体验。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Tilt Brush、Quill等虚拟现实绘画工具,帮助学生突破传统绘画平面的局限,进行自由的三维空间创作。教师应对VR设备的基本操作进行详细讲解,确保学生能够熟练使用VR手柄进行空间绘制,理解如何在三维空间中设定创作起点、改变视角以及利用工具进行绘制。学生在使用VR设备时,可以像在真实世界中绘制一样进行三维空间创作。在进行立体绘画时,学生可以在虚拟空间内“站在”作品中进行创作,感受到空间的变化和形态的塑造,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空间结构和立体感知。
教师还应设计针对性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虚拟场景的创作。例如,在虚拟现实环境下,学生可以绘制三维人物形象、场景等内容,突破传统二维绘画中对空间表现的限制。这些任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虚拟空间中进行创作,还能培养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立体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VR技术展示和再现经典艺术作品,让学生体验不同艺术风格的创作场景,激发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和探索。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生能够在更自由的空间中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教师可以实时监督学生的创作过程,提供即时反馈。
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数字资源为中职美术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创作空间。通过精确应用数字绘画工具、三维建模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艺术技能,还能够拓展创新思维,增强空间感知与表现能力。随着这些数字技术的不断融入,美术教育正逐步走向个性化、互动化和高效化,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天地。
参考文献:
[1]李艳贞.中职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3(02):36-38.
[2]贺娜.信息技术在中职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索[J].成才之路,2024(03):75-77.
[3]石专芝.“互联网+”背景下中职美术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3(12):31-33.
【关键词】 数字资源;中职美术教育;数字绘画工具;三维建模技术
当前我国中职教育在培养创新型、实用型技能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美术作为培养学生艺术修养、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学科,其教育模式亟需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求。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指示,推动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点任务。美术教育也面临着转型与创新的压力,数字资源的引入为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特别是在素描、速写和空间造型等教学内容中,数字工具的有效应用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创作技能和思维方式,有助于推动传统美术教学的现代化发展。
一、数字资源在中职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数字资源在中职美术教育中大大丰富了素描、速写和石膏几何体的教学手段。通过Adobe Photoshop等数字绘画软件,学生可以灵活运用图层和笔刷工具,快速调整作品细节,提升创作效率与准确度。在素描和速写训练中,数字平台让学生能够轻松进行草图构建和修改,培养其观察力和表现力。与此同时,Blender和Maya等三维建模软件,提供了对石膏几何体的多角度观察和结构分析,帮助学生深化对光影和比例的理解。借助Tilt Brush等虚拟现实(VR)工具,学生能够在三维空间中进行立体创作,进一步增强其空间感知和艺术表现力[1]。数字资源的普及,也使得在线学习平台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的重要渠道,促进了美术教学的个性化和高效化。
二、数字资源赋能中职美术教育的应用对策
(一)精确应用数字绘画工具,提升学生绘画技能
在当前的中职美术教育中,数字绘画工具的应用已成为提升学生绘画技能的重要途径。Adobe Photoshop和Corel Painter等数字绘画软件为素描、速写等教学提供了新的维度。教师首先应在课堂中详细讲解这些软件的基础操作,如如何设置画布大小、如何选择和调整画笔、图层管理及基本的绘制技巧。在素描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软件中多样化的笔刷设置,帮助学生模拟铅笔、炭笔、粉笔等传统绘画工具的效果,增强学生对绘画质感的理解。例如,通过使用不同的画笔流量、密度和不透明度,学生可以感受到从浅到深、从浓到淡的绘画层次感,从而提高其掌控线条和阴影的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软件的“图层”功能来完成复杂的素描任务。在传统素描中,一旦进行修改或调整,通常会破坏整体结构,而数字绘画则能够通过“图层”操作分离每一部分的内容,学生可以独立修改其中一个部分,避免对整体的影响[2]。在速写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图层速写”的方式,分别绘制不同的局部,如人体姿势、服饰等,通过图层叠加和调整,帮助学生实现精细化的表达。软件中的“橡皮擦”工具和“图像修复”功能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灵活性,学生可以在修正过程中不断优化作品,达到更高的创作效率和艺术表达。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进行数字绘画作品的修正与反馈,使用软件中的“历史记录”功能跟踪学生的创作过程,帮助学生理清每一步的操作,理解每次调整的原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实践中逐步提升艺术技能,并获得更强的艺术创造力。
(二)运用三维建模技术,提升空间感知与造型能力
在中职美术教育中,三维建模技术的引入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尤其是在石膏几何体的教学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现物体的立体感。教师可通过Blender、Maya等三维建模软件引导学生进行建模实践。教师应通过基础的几何体建模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在三维空间中构建简单的几何体,如立方体、球体、圆柱等,并解释每个几何形状的基本属性和结构关系。通过逐步引导学生从二维的平面视角进入到三维建模的空间环境中,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知物体的形态和结构。
在石膏几何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从不同视角进行三维建模。学生可以通过软件建立一个石膏几何体的三维模型,并通过不同的视角进行旋转、放大和缩小,观察其各个部分的形态变化[3]。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从多个维度分析几何体的结构关系,还能深入理解光影在立体物体上的变化,从而提升其空间感知能力和立体造型技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详细的细节雕刻练习,例如通过“雕刻模式”对模型进行精细加工,添加纹理、细节线条等,帮助学生提升造型的精度和细腻度。在进行立体雕塑的创作时,三维建模技术的优势尤为明显。教师可以利用软件中的材质和光影效果,让学生体验不同材质对物体形态的影响,如模拟陶土、石材、木材等的质感。通过这些软件的“实时渲染”功能,学生能够观察到模型在不同光源下的立体效果,帮助他们提升对光影关系的敏感度。
(三)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立体创作与艺术表现力
虚拟现实(VR)技术为中职美术教育提供了突破传统二维教学的全新方式,尤其在立体创作和艺术表现方面,VR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艺术创作体验。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Tilt Brush、Quill等虚拟现实绘画工具,帮助学生突破传统绘画平面的局限,进行自由的三维空间创作。教师应对VR设备的基本操作进行详细讲解,确保学生能够熟练使用VR手柄进行空间绘制,理解如何在三维空间中设定创作起点、改变视角以及利用工具进行绘制。学生在使用VR设备时,可以像在真实世界中绘制一样进行三维空间创作。在进行立体绘画时,学生可以在虚拟空间内“站在”作品中进行创作,感受到空间的变化和形态的塑造,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空间结构和立体感知。
教师还应设计针对性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虚拟场景的创作。例如,在虚拟现实环境下,学生可以绘制三维人物形象、场景等内容,突破传统二维绘画中对空间表现的限制。这些任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虚拟空间中进行创作,还能培养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立体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VR技术展示和再现经典艺术作品,让学生体验不同艺术风格的创作场景,激发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和探索。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生能够在更自由的空间中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教师可以实时监督学生的创作过程,提供即时反馈。
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数字资源为中职美术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创作空间。通过精确应用数字绘画工具、三维建模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艺术技能,还能够拓展创新思维,增强空间感知与表现能力。随着这些数字技术的不断融入,美术教育正逐步走向个性化、互动化和高效化,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天地。
参考文献:
[1]李艳贞.中职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3(02):36-38.
[2]贺娜.信息技术在中职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索[J].成才之路,2024(03):75-77.
[3]石专芝.“互联网+”背景下中职美术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3(12):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