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学《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有感

【作者】 杨 敏

【机构】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实验小学校



【正文】  近来,县教科室安排老师们认真研读2022年版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校安排多次集中学习,老师们也主动抽时间自主研读。通过对《新课标》的潜心研读,我受益匪浅,并将所得作为日常教学的指导,不断在实际教学活动进行尝试、反思、改进……
  一、立德树人,爱国自信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更高的格局:不仅要学好知识、提升能力,还要发挥他的育人功能,为培养思想正、品德好的中国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好基础。
  比如在学到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品读课文时,感受伟人的人格魅力和伟大的精神,发自内心地敬重伟人,热爱祖国;学到《刘胡兰》一课时,在品读刘胡兰就义前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时,激发孩子们对敌人的憎恶、对英雄的敬佩。再让孩子们自主收集相关资料或老师补充资料,让孩子们知道当下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热爱现在的生活,更热爱自己的祖国。在学到古诗《夜宿山寺》,感受诗人李白的丰富想象力和文学功底;学到《敕勒歌》时,感受祖国的美好河山……
  而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就是传统文化单元,《神州谣》让孩子们了解祖国的壮丽河山,大陆台湾是一家,各民族间浓浓的情意;《传统节日》让孩子们了解祖国悠久历史和不同习俗的传统节日;《“贝”的故事》则呈现出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美食》则道出了独具魅力的饮食文化。通过这些单元的学习,中国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爱国的种子播种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二、趣学知识,提升能力
  《新课标》在促进学习方式变革方面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我认为这里强调“从实际出发”“丰富多样”,是既要尊重孩子的年龄段特点、生活实际和最近知识区域,还要创设多种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重在“激发”兴趣,调动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既能自主学习思考,也能和同学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交流成果,撞击出思维的火花……
  比如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这是一篇科普童话,课文借助拟人手法,通过小壁虎向小鱼、老牛、燕子结尾巴的故事,讲了几类动物尾巴的特性,告诉大家每一种动物的尾巴都有用途——“小尾巴,大作用”。根据一年级大部分孩子好动、注意力不够持久,但他们喜欢童话故事,也喜于表现和挑战的年龄段特点,以及现在已经是一年级下册,他们已经学过几篇图文结合不带拼音的课文,已经有一定的识字、阅读和朗读的经验,可以通过图文结合、借助形声字的特定和联系上下文、猜读、读思结合等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的最近发展区域的知识和能力特点,在通过微信“问卷星”的调查,确立好本课“小动物尾巴的特点和作用”为重难点,进行教学的安排和活动的设计,借助PPT呈现文字图画,关键词加着重号,拓展小动物资料、表演读、讲故事、演故事、新编故事等方式,“激发”兴趣,调动主观能动性,合作探究学习,交流成果。
  三、关注差异,纵向评比
  《新课标》说: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我认为这里强调的“关注个体差异”“不同学习需求”,也是要尊重孩子的年龄段特点、生活实际和最近知识区域,但与上一点不同是,这里需要和“评价的导向作用”结合起来。
  既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选着恰当评价方式,更要根据同一年龄段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的特点设定任务目标,对其在课堂教育教学中的知识习得和能力提升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切不可“五个指头拉得一样长”。而且每个人的生活体验不一样,在阅读和表达上都有个体差异,言之有理即可。只要其精心而思、尽力而为,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想方设法激励发其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活动中“真正的主人”。
  比如在书写田字格生字时,不是每个同学横向评比,而是自己与自己纵向比,只要态度认真,观察仔细,尽力书写都可以得“100**”,这样后进的、书写能力稍弱的孩子也能在书写上有自信心,有写好的“希望”何“奔头”。
  四、阅读引导,养好习惯
  《新课标》指出: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
  这里明确提出“少做题,多读书”,现在不需要“题海战术”,而重在阅读中积累知识,培养语感,提升能力,拓展视野,让学生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多读书”也是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因为读的书多了,孩子的心中自有一个“小书库”,不管遇到什么题材的作文,孩子心中的那个“小书库”就会开始“自动搜索”有关的知识,而不至于在写作文的时候东拼西凑,只为凑一个字数。所以从接这个班以来,我们就开展了各种读书活动,比如说“全班共读一本书”、“小组共读一本书”、“班级读书漂流活动”、“推荐好书活动”、“美文诵读活动”等,同时通过评比,授以“小小书虫”、“小小书迷”、“阅读学士”、“阅读硕士”、“阅读博士”等称号和奖章,以激发阅读兴趣,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学段衔接,递进上升
  《新课标》中各个学段各有侧重,相互衔接,又逐渐梯式上升。
  比如“识字与写字”方面,一二年级的要求是“喜欢学习汉字,又主动学习汉字、写字的愿望”;三四年级的要求变为“对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到了五六年级的要求为“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从“喜欢”到“有浓厚兴趣”,再到“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知识不断增加,能力也需要逐步提升,呈梯式上升。而“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方面也一样呈梯式上升。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时,切不可急功近利,拔高要求。否则,不仅学无所获,还极有可能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总之,《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是教材的“教材”,是教师的“导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行为准则”。它作为一种系统性、法制性的课程依据,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优质课程发展和更好地指导师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大家一读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