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组合作与学案导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吴 华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实验中学



【正文】  【摘 要】 本文旨在探讨小组合作学习与学案导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结合。通过阐述小组合作学习和学案导学的内涵及意义,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两者结合的策略及其在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提升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案导学;实践与探索

  一、引言
  初中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小组合作学习和学案导学是当前教育教学中较为流行的两种教学方式,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组合作学习和学案导学的内涵及意义
  (一)小组合作学习
  1.内涵
  小组合作学习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小组中,学生分工明确,通过讨论、交流、互助等方式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意义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小组合作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协作,共同探讨问题,分享彼此的想法和经验,从而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拓宽思维视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在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任务,为了小组的荣誉和完成任务,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案导学
  1.内涵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学案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预习、课堂探究、课后巩固等)等内容。
  2.意义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案中明确列出了学习目标,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学习什么,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有助于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案导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学案、查阅资料、思考问题等方式,自主探索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学案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依据,教师可以根据学案引导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更加紧凑、高效。
  三、小组合作与学案导学相结合的策略及实践
  (一)设计合理的学案是基础
  1.学习目标的制定
  学习目标要明确、具体、可测量。例如,在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教
  学中,学习目标可以设定为: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通过这样具体的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2.预习内容的设计
  在学案中设置预习内容,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如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预习环节,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有哪些?你能尝试找出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吗?并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尝试画出相关图形,为课堂探究做好准备。
  3.课堂探究问题的设置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课堂探究问题。例如,在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可以提出问题:“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时,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利用尺规作图、测量、计算等方式进行探究,然后小组汇报成果,教师进行总结和引导。
  (二)合理分组是关键
  1.分组原则
  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因素进行异质分组,每组人数控制在4-6人。例如,将数学成绩较好、思维活跃的学生与数学成绩相对薄弱、学习较认真的学生搭配在一起,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2.小组成员分工
  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如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和协调小组活动,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学习过程,汇报员负责向全班汇报小组的探究成果等。通过合理分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课堂组织与引导是保障
  1.教师引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探究进度,适时进行引导。
  例如,当小组在探究“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遇到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二次函数y=ax2(a>0)的图像开口方向与a的关系,通过举例、计算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2.课堂互动
  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提问、互相
  解答,共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让不同小组的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拓宽学生的视野。
  (四)学案导学与小组合作学习在复习课中的应用实例
  在初中数学“函数”复习课中,教师可以先将复习内容按照知识点进行分解,设计学案。学案中包括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现形式、函数的性质(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增减性)、函数的图像、函数的应用等方面的学习目标和复习问题。
  在课堂上,将学生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案进行复习。小组成员可以互相提问,共同回顾知识点,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解决。例如,在讨论二次函数y=ax2+bx+c(a=0)的性质时,小组内的记录员认真记录每个成员关于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值等方面发言的要点。然后每个小组针对自己复习的结果,制作展示板。
  教师在学生复习过程中巡回指导,当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函数图像与系数的关系理解存在困难时,教师进行集中讲解,通过绘制多个函数的图像,直观地展示a、b、c对函数图像的影响。之后,各小组派汇报员向全班汇报本小组对函数知识的总结和在复习过程中的收获以及仍然存在的疑问。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复习情况,布置分层作业,作业内容既有基础知识的巩固,也有拓展性的问题,供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复习和提高。
  四、实践效果及反思
  (一)实践效果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与学案导学的结合,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例如,在探究“图形的旋转”时,小组成员通过合作操作、讨论,共同发现旋转的规律,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通过自主预习和课堂探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在小组
  合作中,学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交流,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在小组合作解决“圆的切线”性质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分工合作,共同探究,提高了合作学习能力。
  3.提升教学效果
  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针对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在
  教师的引导和小组的帮助下,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入,在期末考试中,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反思与改进
  1.存在的问题
  小组合作过程中,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一些性格内向或者学习基础较差
  的学生在小组中可能不敢发言或者被其他成员忽视,导致参与度较低。
  学案的设计还不够完善。有时候学案中的问题难度设置不合理,或者问题的针对性不强,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的时间把控能力需要提高。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讨论热情较高,有时会出现时间超时的现象,导致后面的教学内容无法按时完成。
  2.改进措施
  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师要鼓励性格内向和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可以给他们安排一些适合的任务,如记录员等,让他们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同时,建立小组评价机制,对每个成员的参与度进行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优化学案设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学案中的问题,合理设置问题的难度和梯度,提高学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要根据教学实践不断对学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提高教师的时间管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前对学生可能出现的讨论情况进行预估,合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定时提醒等方式,确保小组讨论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五、结论
  小组合作与学案导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效果。通过合理设计学案、科学分组、有效组织课堂互动等措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要不断反思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不断完善这种教学模式,为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更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