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考作文备考策略探微

【作者】 王 培

【机构】 四川省广元市川师大万达中学



【正文】  【摘 要】 人言,得作文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高考,诚如是。如何让作文备考更有门路,更有效果?笔者以为,审视命题方向,探寻命题规律,科学务实,全面备考,积累奠定厚度,方法指引宽度,坚持走向高度,持之以恒,放可能久久为功,笑傲考场。
  【关键词】 作文;备考;策略

  一、审时度势知方向
  高考作文怎么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中如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明确的阐释: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高考作文评分细则”中也有相应的等级评分标准:“基础等级”有“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五个维度;“发展等级”有“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四个维度。
  这些表述从国家、学科、作文教学等多层面阐明了高考作文的出发点,也是我们作文备考的归属点。
  二、鉴往知来明规律  
  高考作文考什么?
  高尔基曾言“文学即人学”。高考“作文”的目的是引导考生如何“做人”,高考选拔人才的标准就是“德”“才”兼备。梳理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从材料内容和命题特点上看,大都不在审题上设置障碍, 而是聚焦立德树人,凸显时代主题;传承中华文化,体现核心素养;设置写作情境,体现任务驱动;着眼思维品质,考查思维能力。
  一是关注个人与时代的结合。如:2021年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主题,党史入题,将立德树人与语文素养有机融入;2020年全国2卷,“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2019年全国2卷,写一篇在“1919年5月4日时代洪流中的学生集会”上的演讲;2019年北京卷,“2019年的色彩”命题作文等等。很明显,这些题目都着力于体现新时代,融会新思想,注重涵养考生家国情怀,考查考生思想境界和人生价值观,极力营造极富时代烙印和青春色彩的语境,以此激发考生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意在为国家选拔具有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的有志青年,较好的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命题方向。
  二是关注文化与社会的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1卷,“体育之效”中的文化背景与当代思考;2021年全国乙卷,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古今对话;2020年全国1卷,感受历史与观照现实;2020年北京卷,关于“一条信息”的感悟;2019年全国1卷,文化传承与当代思考;2019年上海卷,关于“中国味”;2019年北京卷,“文明的韧性”等等。这些命题注重文化与核心素养、与社会生活的联通,突出了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知和传播,强化了考生的文化自信。
  三是关注人生与生活的融通。高考作文一直重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如:2020年全国3卷,关注自我、关注人生;2019年全国3卷,“再看一眼”贴近现实情感;2019年新课标1卷,“热爱劳动,从我做起”;2019年上海卷,关于“中国味”等等。这些命题强调考生的人生阅历及内在反思,引导考生多角度的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和反映生活。
  四是关注思辨与认知的融创。高考作文一直突出考查考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21年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2019年浙江卷,“作家要不要关注读者”;2019年江苏卷,“借‘味’说理,意‘味’深长”等等,这些命题充满思辨色彩,引导考生全面地、多角度地挖掘材料含意,辨析核心概念,多元探究本质。提高了试题的区分度,也强化了试题的选拔功能。
  三、道亦有道循常道
  复习备考怎么做?
  不少老师带领考生走入了备考的误区:淡化素材积累和审题立意、语言表达、文体特征的训练,专注于书法训练和范文效应。这其实是本末倒置。考场作文毕竟不是书法竞赛,套用模板和例子也未必是灵丹妙药。作文年年考,年年题不同。高考作文考的是语文素养,是阅读、积累、思辨和语用的综合体现:这需要师生下实实在在的功夫,讨不得巧。
  道亦有道,作文备考同样需要遵循基本的科学规律。
  一是强化审题训练
  精准的观点是文章的大脑。教师要分类细化,大处着眼,小处着力,成系列、分版块的强化立意训练。近年来,情境任务型作文几乎一统天下,这需要我们通过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迅速找到情境,明确任务,审准题意。尤其要明确写作的文体类型、主体对象、主题要旨和内容要求。
  二是授予思想武器 
  正确的思想是文章的灵魂。考生要理性思考并处理好“德”与“文”的关系。所写文章的思想观点要鲜明,更要正确。所表达的观点要旗帜鲜明,不能含糊;要符合社会主流意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社会、人性及大自然的真善美。文章要传达辩证思想,考生须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分析、解决问题。教师要通过视频、文字资料学习优秀文化、历史,涵养学生的思想修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品质,尤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100年党史等的阅读和积淀。
  三是夯实素材积累
  丰富的素材是文章的血肉。教师要帮助学生挖掘丰富的课内课本素材、诗词素材和经典历史素材,课外阅读的名著素材、热点时评素材和博览新知素材,可分“家国情怀、崇高理想、责任担当、人生价值、生命感悟、文化自信、民族精神、历史传承”等常考主题、角度有序整理成册,便于积累。同时,指导学生适当向外拓展,自选角度,自主收集整理素材,并学会在写作中适时恰当的转化运用,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四是打造规范结构
  规范的结构是文章的筋骨。考生要在遵守题目要求的前提下,恰当选择并尽可能是自己擅长的文体;文体一旦确定,就要有文体意识,不能“四不像”。文体特质最好的体现就是清晰的文章架构和明确的表达方式的呈现状态。
  记叙性文章常见结构形式是按时间先后顺序,依次展示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种结构情节阶段明显,层次清晰;当然,考生要注意精心剪裁,使文章详略得当。作为高中生,还可以写得复杂点,比如采用明暗双线结构,彼此照应;插入相关情节,充实内容;适时变换人称,在丰富叙述节奏的同时,更好的表情达意。
  议论性文章,基本论证结构是“三段式”:引论——本论——结论,即提出中心论点——选用材料分层次论证论点——归纳总结论点。主体部分常通过并列、递进、对比等形式设置分论点,以多角度多层面地论证中心论点。
  另外,还要注意以记叙、描写为基础,辅以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散文的写作;演讲辞、主持词、辩论稿、发言稿、书信、倡议书和读(观)后感等应用文体的格式要求和结构布局。
  五是锤炼特色语言
  独特的语言是文章的标签。语言最能彰显出考生的语文功底。考生要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做到语言通顺,没有语病;恰当采用不同句式、人称、表达方式和标点符号;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让文章语言有典雅的书卷气,浓郁的文学味,深刻的哲理性。既明白晓畅,又富有内涵,读之有味道,品之有深意,思之有启发。 
  高考作文的备考是一场攻坚战,需要考生稳健地做好筑基垒台的基础工作。要全面掌握记叙文、议论文和实用类文章的基本文体特质和写作技能,更要扎实做好审题立意、思想升华、素材选用、结构打造、语言锤炼等主要工作,坚守初心、付出恒心、葆有信心,长期坚持,方能久久为功,笑傲高考考场。